只有创新
才能昌盛
——新昌县全面启动“企业创新工程”
新昌人,创新的秉性似乎与生俱来。
据新昌地方志记载,新昌建置于公元908年,取名“新昌”,寓有“昌隆、昌盛”之意。
如今,这一名字又有了新说法:“新”就是“创新”,“昌”就是“昌盛”。连起来就是:只有创新,才能昌盛。
改革开放来的实践,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创新
名片
已成新昌的一张
新昌,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有人曾说,新昌有“东南眉目”之誉,境内风景秀丽。但就经济发展的资源而言,新昌又是“穷山恶水”,留用工业经济建设的土地十分有限。
可经过改革开放28年来的艰辛拼搏,新昌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实现了从全省次贫县到省定小康县,再到连续5年全国百强县的飞跃。
为什么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新昌,能跻身全国百强的行列?答案其实很简单:创新!
确实,创新,让新昌人抓住了两次关键的发展机遇;创新,让新昌经济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改革为特征的崛起阶段。这一阶段,新昌紧紧围绕改革主题,破除禁锢,解放思想,“放水养鱼”,创造了多个率先:率先对国有企业进行利税承包、资产经营承包和产权制度改革;率先采取并实行了企业兼并、工效挂钩、组建集团等多项改革举措。
从1993年开始,新昌对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以后又在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中全面推行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十个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经济主体的活力被激发,机制体制的先发优势迅速形成。新昌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并在当时成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典型,扬名省内外。
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科技进步为特点的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新昌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宏观要求,针对新昌资源相对匮乏和交通相对不便的现状,紧扣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始终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小县构筑大科技,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突出技术成果的引进,注重自主创新开发,提升产业层次,率先形成了一批在市内乃至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企业。
“创新魔棒”演绎出了一个个“由小而大,从弱变强”的神奇故事。经过两次跨越,新昌企业蓬勃兴起,从“点状经济”变成“块状经济”,从“模仿制造”升级为“技术创新”,新昌制药、三花、万丰、新和成等一批企业很快崛起,并成了行业的排头兵;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去年,全县已拥有销售超亿元企业27家。
企业的创新故事,在新昌俯首可拾:新昌制药厂通过开发生物素等高附加值新产品,使一幢幢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车间,变成了“亿元楼”;浙江万丰奥特集团向新材料要“富矿”, 通过利用我国丰富的镁资源新开发的“镁合金轮毂”,可以减轻产品的重量,节约了大量铝材资源;浙江新和成有限公司将废弃物变成了新产品的原料,垃圾里边挖出了“黄金”。
毋须多言,看看一组数据就知新昌企业的创新水平:去年,该县规模以上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9.1%,大大高于全省13.4%的平均水平;全县申请发明专利187件,发明专利授权21件,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
目前,新昌已经进入从人均GDP3000美元向4000美元跨越的时期。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发展空间的制约,环境容量的制约,都需要用创新的手段去破解,如何实现新昌经济的第三次跨越,成了摆在新昌人眼前的头等大事。
新昌发展史上的两次成功跨越,给新昌积累了创新优势;中央和省委创新发展的号角,给新昌谱写了第三次跨越的主旋律。于是,一场颇具声势的“企业创新工程”,在生机勃勃的初夏时节启动,使创新发展的主题在新昌落地有声。
县委、县政府的目标很明确:到2010年,初步建立企业创新体系的框架。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设置了8条“通道”:初步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重点培育一批创新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保障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着力培育10家上市公司,10家10亿元企业,10个全国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研究、开发、推广一批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建设一批企业创新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一系列企业创新活动。
“企业创新工程”,具体分解为“十大创新体系”。即:理念创新、决策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
理念创新被放在了首位。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理念、思想,是创新实践的先导。一个创新的理念,一个全新的思路,甚至一个好的点子,都有可能诞生一家伟大的企业,也可能挽救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甚至做强做大一个产业。像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不在低水平上重复,要从高水平上下功夫”的发展理念,使原来小小的金属制品厂,发展成了全国新型纺机十强企业。最近,新昌县将组织百家规模以上企业,举办创新发展专题学习会,请成功的企业家当“老师”,让参加培训的“老总”也能进一步明晰创新的理念。
一个好的决策,能引领企业走向成功。一个错误的决策,就可能导致一家企业关门歇业。因此,决策创新在企业创新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当初的新昌县中宝公司,在纺机配件产品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尤其是公司铝合金管厂销售形势一片火爆之时,根据市场分析,在1994年果断决策投资上马了当时并不十分看好的铝合金车轮项目,直接催生了亚洲最大的铝合金车轮生产基地——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成了新昌企业决策创新的一个经典案例。
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员工的创造力决定企业未来的生存潜力。因此,人才创新工作,更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该县建立了全国首家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0多家全国著名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全国首家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县,每年有1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加盟企业。2006年全县万人科技人员拥有量740人。各大企业还纷纷把研发基地向城市延伸,在上海、杭州设立研究室,实行人才柔性流动。今后,新昌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创新,到2010年,使新昌县具有博士、高级职称人才达1500人,硕士研究生或中级职称人才达1.1万人。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的关键。目前,该县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机制,共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4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5个。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已经成为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攻关的重要机构。如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在上海浦东高新园区建立了原创性的生物药物研发中心,找到了大量的具有非常好的体内活性的抗肿瘤、抗病毒、抑制糖苷酶的单体物质,其研制的新药盐酸万古霉素,已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县还围绕全县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创建了一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提升区域支柱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全县承担并实施了40多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6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今后,该县将组织实施企业“自主创新百千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建成百个县级以上研发机构,培育百家自主创新型企业,申请专利达到千件以上,力争在生物医药、新型纺织机械、制冷自控元器件、汽车零部件和轴承自动化装备等关键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到“十一五”期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年增加值超过4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
品牌,是企业的名片,更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好的品牌,不仅能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而且还能为企业赢得丰厚的经济、社会效益,品牌经济必将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品牌创新上,新昌县将按照培育贮备一批、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的要求,确定一批三级名牌培育和发展重点对象,并每年进行滚动调整,不断提高创牌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育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并实现从贴牌生产向自创品牌转变,从普通品牌向著名品牌转变,从区域品牌向国际品牌转变。在创牌目标上,要在现有的3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18只省级名牌的基础上,到“十一五”期末拥有10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管理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管理结构提倡扁平化,管理方式提倡柔性化,在管理的响应上提倡虚拟化。如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结起来,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鼓励企业上市,通过上市来规范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期末达到10家上市企业。
创新体系还有很多。通过营销创新,进一步提高营销水平和能力,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产品创新,实现生产一批、上报一批、储存一批,使企业的生命之树“常青”;通过文化创新,为企业获取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服务创新,提高顾客对产品满意程度。
实施创新工程,核心是理念创新,主体是企业,而政府则重在鼓励、重在倡导、重在推进。
目前,在新昌县,一个由县长担任组长的企业创新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以切实加强对企业创新工程的领导,统筹谋划,设计载体,明确重点,加快推进。同时,经贸、发改、科技、工商、质监等部门则从各自的职责出发,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全力指导、帮助、推进企业创新工程。每个部门都将建立自己的创新企业联系点。县委、县政府把推进企业创新工程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纳入各部门及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制考核。企业则把实施创新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订计划,稳步推进。由方方面面参与和支持企业创新的强大合力,正在逐步形成。
鼓励企业创新的配套政策正在同步跟上。县委、县政府在年初出台的《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对企业科技进步、产品培育等方面提出了鼓励和扶持意见。在此基础上,该县将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倾斜资源配置,支持、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
在投入上,该县一方面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建立县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重点保证对关键领域和重大专项研究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公共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发挥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县里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投入机制。
为服务于企业创新工程,新昌县委、县政府将根据省委“作风建设年”要求,组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年”和“企业调研周”活动,深入实施“管理规范、审批畅通、服务文明”三大行政服务工程,真诚、真心、真切地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将从企业创新的需求出发,事先谋划,加强对企业创新过程中有关科研立项、专利申请、质量评比、名牌评审、制度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做好上下沟通联系工作。
为服务于新昌支柱产业和特色块状经济,新昌县将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在现有轴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制冷配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再组建2~3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及改进工艺、改善装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县委、县政府将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注重培育企业家队伍,启动“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在优化创新环境方面,新昌县将做好保护、保障、激励三篇文章。一是保护创新。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市场监管,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侵权、盗版、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以保障创造性劳动的合法权益,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二是保障创新。重点是抓好创新的要素保障。严格执行规划国土联席会议、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和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联席会议、投融资联席会议、园区工作委员会等议事规则,以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规范公开公平。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帮助企业突破资金瓶颈。鼓励企业通过建立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公寓等,尽可能为科技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解决科技人员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科技人员安心创业;三是激励创新。该县设立“新昌县科学技术奖”、“中小企业跨越奖”,每年评审一次;对在企业创新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分别授予“新昌县经济发展功臣”、“新昌县经济发展杰出人才”、“新昌县经济发展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获得的国家级、省级新产品认定,申报的国家、省级重点项目,获得的发明专利,确认的国家、省、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出口名牌产品等,都进行奖励或补助。
创新工程,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新昌人特有的“艰苦创业、坚韧不拔、不怕困难、敢争一流”的精神,养育了新昌企业家特有的“不甘落后、不愿落后、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胆略。在企业创新工程中,新昌县继续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浓厚氛围,使广大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的勇气、创造的锐气、创业的志气,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创新的大发展。
近日,新昌县专门召开企业创新大会,“企业创新工程”由此拉开序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昌县通过大力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实现经济社会第三次跨越的目标,一定会顺利实现。
□ 周智敏 梁柏清 陈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