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磐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磐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磐安: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贫穷不是生态,发展不能破坏”,磐安县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困惑中走出,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磐安、幸福磐安,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磐安给人的印象:满眼都是绿。其青山绿水上空的蓝天白云都显得特别清纯,产生一种自然美的震摄力。夏季,这里是天然的空调间,凉风习习中耳边是松涛阵阵,泉水潺潺;秋季,满山染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的山水特显灵气与奇俊:千米平板溪、浙中大峡谷、高姥山、百杖潭……好山好水好人让人们流连忘返。

  “浙中大盆景、天然氧吧城”的磐安,自然生态保护得特别好,全县森林覆盖率75.4%,大气环境质量始终达到Ⅰ级标准,99%的河道水质全年达到一类标准。

  在生态环境保护得如此优良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磐安,经济发展速度同样傲人、令人惊叹。2005年,磐安县位居全国2008个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491位,近三年年均晋级了162.3位,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之一。

  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财政总收入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比上年增长14.4%。

  磐安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实现双赢,既很好地保护生态又较快地发展地方经济,这其中透露出磐安人的智慧与责任。

  保护中间 开发两边

  生态工业迈新步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磐安,是守着生态过苦日子,还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工业?磐安县认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磐安“以工促农工不强、以城带乡城不大”的状况,磐安绕不开工业化的路子。

  “工业强县”的提出使“生态立县”没有被简简单单地理解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对经济发展的追求。磐安县将发展生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唯一选择。该县根据磐安地形地貌和生态建设实际,按照“两边开发好,中间保护牢”的总体构想,从生产力空间布局角度对全县进行了“两带四区”的划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保护区所在的中部和其他生态功能区禁止发展工业,重点开发以新城区为龙头的诸永高速公路产业带和以磐安工业园区为龙头的磐东北台地产业带,优化开发老城区、金磐开发区。

  近年来,招商引资一直是该县的“一号工程”,但该县对乡镇的招商引资考核却不尽相同。该县针对各乡镇的环境容量、生态承受力调整了乡镇工业考核体制。适宜发展工业的,分值比重相对大;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大力推进异地开发,提高工业集聚水平。

  “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这是磐安县委领导谈到招商选商时常说的一句话。尽管当前磐安县招商引资的瓶颈还没有真正打开,困难还很大,但是一直坚持内外资并举、坚持大项目、大企业优先、坚持把招商引资质量放在首位的原则。对有污染的企业,磐安县坚决说“不”。磐安率先在全省实行引进、新办企业环保一票否决制。近年来,共有150多家有污染的企业被拒之门外,存在污染的医药化工、电镀企业均被关停。

  青山绿水成为磐安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一大批企业落户磐安,去年9月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的磐安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中的新城区正成为磐安新的经济增长极。

  去年,磐安县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的增幅都位居全市第一。今年第一季度磐安累计完成工业产值7.1亿元,增长44.2%,增速列全市第二,实现销售6.7亿元,增长47%,销售增速全市第一。工业用电量增长25.5%,增幅全市第一。磐安的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基地化、品牌化、标准化

  农业绿色生产带来大市场

  在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的同时,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磐安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以“中国药材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生态龙井之乡”的美名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农业企业进行绿色化生产,走“基地化、品牌化、标准化”之路,使当地中药材、食用菌、高山蔬菜等传统农业产业得到有效提升,使当地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磐安县在我省率先提出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同时制定了我省第一个县级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编制了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规划。该县还专门出台政策对农民、企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通过国际、国内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志认证进行奖励。全县已先后设立了25个无公害农药专柜,全县每户农户都拥有一本《无公害农药使用指南》,在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的同时,还引进了频振式杀虫灯。

  为实现从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磐安县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共制订县级地方无公害生产标准化12个,起草省市级标准13个,已基本建立起涵盖各大农业支柱产业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体系。该县还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使农产品走向市场又多了一道安全屏障。

  绿色生产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食用菌生产对灌木资源有一定的破坏,磐安在向外转移食用菌产业减少种植量的同时,利用车木加工的边角料,利用废菌棒发展食用菌生产,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的典范。

  绿色生产带来了大市场,换来了高身价。该县的香菇、茶叶、中药材一次次成功跨越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远销世界各地。磐安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香菇出口集散地,年出口量达到1.1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磐安县还努力做好深加工文章。该县已创办了多家饮片加工厂、中药企业。中药材深加工给当地药农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当地种植业和流通业的发展。磐安特产城、新渥中药材市场的交易额不断攀升。浙江“浙八味”特产市场在磐安新城区已正式开工兴建。磐安中药材产业正由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正由中药材种植大县向市场大县、加工强县跨越。

  游客纷至沓来

  真山真水变金银

  磐安县委、县政府对磐安生态环境始终如一的保护,使磐安优良的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农业、招商引资过程中成为特殊资本。近年来,磐安县大力实施的“旅居兴县”战略,更是有了主战场。

  经普查,磐安全县共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143个。其中18个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同时,充分保护挖掘人文资源,源头文化、茶文化、菇文化、名人文化为磐安的山水增添了内涵。去年,有“茶文化活化石”之称的玉山古茶场和婺州孔氏南宗——榉溪孔氏家庙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磐安县还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将待开发的景区列为风景预备区,严禁林木采伐、排放污水,山体开挖等,使景区保持原生态。

  “江南游、自然在磐安”,磐安县着力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花溪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磐安县首个开发的景点。被称为天下一绝的“千米平板长溪”吸引了上海、杭州及周边县市的游客。门票收入每个黄金周都创下一个新纪录。今年“五一”日均游客达到两万。

  近年来,磐安县相继开发了浙中大峡谷、高姥山、百杖潭景区。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推崇。尖山镇管头村在老村改造中,将用玄武岩石建造的老房子保留下来,以“乌石村”为特色开发农家乐。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农家乐旅游服务中心,将乌石村推销到了上海。现在上海20多家旅行社和村里建立了合作关系。当地的茶叶、小京生、香榧在家门口就销售一空。外来游客还将城市文明带进了山村,管头村相继成立了篮球队、古民乐队、舞蹈队,促进了乡风文明。

  如今,“空气也卖钱”成了广大山区农民的最大感受。随着景区的一个个开发,外地游客的一拔拔到来,农家乐的兴旺,昔日沉寂的深山变得车来车往,广大农民因此捧上旅游饭碗,走上致富路。

  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农特产业、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全县旅游收入达到6805万元。

  磐安经济的发展,为生态建设注入更多的资金。全县累计已完成生态环境改善子项目232个,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2亿元,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农村污水处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县创建生态乡镇14个、生态村104个,一大批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据了解,“十一五”期间,磐安共安排99个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9.8亿元。

  磐安县不仅在生态建设方面大投入,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更是不遗余力,这也为磐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003年以来,交通建设成了该县基础设施建设当中的重头戏。虽然磐安县每年的财政收入不高,但是该县每年都挤出2000万元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交通建设。

  近年来,诸永高速磐安段、40省道、62省道、42省道、磐新线、怀万线等建设与改造工程纷纷动工,乡村康庄道路建设全面铺开。2005年,磐安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占该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7亿元的53.5%。到2006年底,全县所有行政村均通上了康庄公路。

  到今年年底,县内省道、县道改造将基本完工。随着诸永高速的建成通车,届时,磐安将不再偏远,将真正成为我省交通的中心点,磐安将更好地融入浙中城市群,融入沿海经济带。磐安的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帮扶有政策 救助有标准

  社会保障走上制度化

  磐安经济的发展,磐安县委、县政府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长期以来,山区的孩子仍和父辈们求学时一样,每个周末到学校总是带上一罐霉干菜、豆腐乳,在大热天霉干菜长出白毛了,扒掉菜上的白毛继续下饭,这对磐安山区的孩子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伙食直接影响学生的营养状况。2004年,磐安县率先在全省以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的形式推出“爱心营养餐”工程,让山区的孩子每周能吃上两至三餐新鲜的菜肴。几年来,共募集社会资金35万元,县乡财政累计投入150多万元。如今,全县7800多名农村寄宿生每一餐吃上了热菜热饭,告别了常年吃霉干菜求学的历史。

  在全县农村实施“草房、泥房、危房”改造之后,近两年,磐安县结合残疾人安心房改造、下山脱贫,大力实施低保安居工程和城区住房困难户安置工程,对住房困难户实行资金补助的同时,还实行贴息贷款。

  近年来,磐安县以低保为基础,着重在破解困难户“看病难、盖房难、子女上学难”上下功夫,建立起了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等综合性的救助体系。年初,县农办、县民政局、县残联、县教育局等部门就专门编印了小册子由联系单位、乡镇分发到群众手中,各项救助做到有章可循,让群众在什么情况下可享受什么补助一目了然,使“送温暖”由解一时之急、保过冬,走上了年初有调查、对象有档案、帮扶有标准、时时有落实、年底有检查的制度化之路。

  现在,磐安县对低保对象的救助已跳出单纯救助生活的框框,向全方位、综合性的救助发展。低保比例位居全省前三位,低保标准和医疗救助标准位居全省欠发达地区前列。近年来,医疗救助门槛不断降低,五保户、城镇三无对象实行“零起点”救助,意外伤害因故无法获得赔偿者、精神病人、外来人口均被纳入救助对象。贫困高中生最低每年补助1000元,贫困大学生除有助学基金救助外,每学年还可补助2000元,同时,还能由农村低保转为城镇低保。

  胡宅乡岭头村赵苗德的妻子周小琴早年上山砍柴时,跌伤了脊椎神经,丧失了劳动力,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赵苗德身上。家里一直只有一间木头结构的老房子,赵苗德多年前就开始建新房,可家里两个孩子上学经济拮据,断断续续只建了一层。全县农村低保工作推开时,他家就被列为低保对象。每年的走访慰问送温暖也总少不了他家的份。四年前,女儿赵芳考上了湖北大学,曾让他一筹莫展,县残联补助了2000元,县“山里佬”食品公司捐了2000元,乡信用社里贷了5000元,从亲戚朋友中借了一部分总算送女儿上了大学。去年他儿子赵锋明考上了江西理工大学,团县委根据贫困学生档案马上从县助学基金会中赞助了5000元,县慈善总会也每学年补助2000元。赵锋明一进校门,县里就将他由农村低保转为城镇低保对象,每月可以按时领到224元生活费。

  县有关部门除了积极帮助困难户从事来料加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同时,还举办了生活困难户、残疾人就业专场推介会,仅在今年就让140多名生活困难对象、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同时,磐安县还在全省率先做实社保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支付能力处于全省前列。

  百姓要安居乐业,平安是最大的民生。磐安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调处和解决。全县连续11年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连续6年没有省、市挂牌督办的重大矛盾纠纷,“平安磐安”建设得到巩固。

  “十一五”时期,磐安将按照“对接沿海经济带,融入浙中城市群,建设生态休闲城”的形象定位和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围绕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清洁工业生产基地和“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基地建设。磐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陈一波 徐晓恩)

  浙中明珠——磐安

  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与横店影视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相连,离义乌中国小商品城45分钟车程(东邻天台,南接仙居、缙云,西连东阳、永康,北与新昌接壤)。境内多山,有称谓的大小山峰5200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63座,其中大盘山脉,是天台山、括苍山、会稽山、仙霞岭的发脉处,是钱塘江、瓯江、灵江、曹娥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故旧志称“群峰之祖,诸水之源”。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天气温和,雨量充沛。

  磐安地域原分属东阳、永康、缙云、天台等县管辖。1939年成立磐安县。县名出自《荀子·富国》“国安于盘石”(“盘石”即“磐石”)之说,寓意“安如磐石”。1958年并入东阳县,1983年恢复县建制。下辖20个乡镇,36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20.5万人口,总面积1196平方公里。

  磐安金名片

  “中国药材之乡”

  “中国香菇之乡”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

  县城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磐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2007-6-9 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19;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18;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17;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0;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4;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1;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5;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2;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6;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3;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7;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08;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29;浙江日报000082007-06-09000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