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专版
3  4  
PDF 版
· 保护文化遗产 构建和谐社会
· 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保护文化遗产 构建和谐社会
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撷英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通过全省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突出成绩。今天是6月9日,适逢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为了这一特殊而重要的日子,特刊发纪念专辑,从文化遗产保护园地撷取一朵英华,奉献给各位读者。

  保护文化遗产 构建和谐社会

  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撷英

  浙江省文化厅    浙江省文物局

  新世纪浙江考古大发现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人文渊薮,文化底蕴深厚。2000年以来,随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问世,我省考古工作,尤其是有关我省史前文明探源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以及集中揭示历史时期文明发展水平的城市考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有8项考古发掘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个考古学文化得以命名。

  跨湖桥遗址与跨湖桥文化

  跨湖桥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湘湖村,近钱塘江入海口。经1997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发掘。遗址出土了可复原的陶器及石器、骨器、木器600余件,并揭露出房址、窖藏、灰坑、独木舟等遗迹现象。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表明,遗址距今8000~7000年。2003年,在跨湖桥遗址北部,又发现并发掘了同类型的下孙遗址。

  跨湖桥遗址发掘打破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为基本发展框架的传统认识,指出了浙江史前文化的多源性和复杂性。跨湖桥遗址的一些文化因素可以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比较,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的整体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坐标。

  跨湖桥遗址发现了栽培稻,已经出现稻作农业,但狩猎、采集依然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出现干栏和土墙两种形式。彩陶中发现的太阳纹图案反映了太阳崇拜的宗教心理。跨湖桥遗址发现的一艘独木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独木舟。另外,猪的驯养、慢轮修整的制陶法、“中药罐”的发现、木弓的使用以及用自然胶汁作为粘合剂进行陶器修补的技术都在不同领域的人类文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跨湖桥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4年底,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

  嵊州小黄山遗址

  小黄山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北相对高度约10米的古台地上,遗址面积10万多平方米。2005年至2006年发掘面积3200余平方米。时代跨度5000年以上,主体堆积为距今9000至75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较早阶的遗存,涵盖了小黄山—跨湖桥—河姆渡完整地层序列,为研究小黄山发展到河姆渡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

  储藏坑、柱坑房基、墓葬及壕沟,构成小黄山遗址复杂的村落结构。敞口小平底盆、平底盘、圈足钵、平底钵、平底罐、圈足罐、圜底釜、高领壶为常见陶器群。石器主要有石磨石、石磨盘。穿孔石器及带槽石球颇具特色。石雕人首,高7.6厘米,形象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小黄山遗址是目前已知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人类文化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的过渡与转变、为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等经济、社会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获评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上山遗址与上山文化

  上山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钱塘江的支流——浦阳江上游。浦阳江上游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上山遗址位于这个盆地的中心,坐落在相对高度3~5米的土丘上,海拔50余米,面积约20000多平方米。2000年秋冬之际发现,2001年、2004年、2005~2006年进行三期发掘。

  遗址下层遗存文化内涵原始独特,有别于其它史前考古学文化类型,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年代约距今114000~8600年。2006年11月,以上山遗址下层文化为代表的遗存正式被命名为“上山文化”,这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

  “上山文化”陶器类型原始、单调,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体现出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某些特征。尽管当时采集、狩猎还占据着更大的比重,但稻作农业已经发生,人类的文明进程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山遗址发现的由三排柱洞构成的建筑遗迹表明,“上山”先人已经学会营建木构房子,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2005年,嵊州小黄山遗址早期遗存中也发现了“上山文化”的内容。可以判明,“上山文化”是一种分布于浙西南山区向浙东平原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的一种原始的考古学文化。“上山文化”的发现表明,钱塘江流域在距今万年左右是中国大陆地区史前文化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

  上山遗址的发现打破了自“河姆渡文化”发现以来浙江历史“七千年”的习惯表述。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构成了万年来浙江史前文化较为完备的演进序列。这里是吴越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杭州南宋临安府治遗址

  南宋临安府府治遗址位于上城区河坊街荷花池头旧仁和署路附近,2000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80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河坊街荷花池头一带,是南宋至清代的杭州府治所在地,前后达780年之久。南宋临安府治东、南二面以流福沟为界(即现在的劳动路、河坊街),西面至西城边(今南山路),北与府学为邻(即孔庙,今三衙前),方圆三四里,占地面积超百亩。

  经此次发掘的南宋临安府府治遗址是一组以厅堂为中心、前有庭院、后有天井、周围有厢房和迴廊环绕的封闭式建筑群,应是南宋临安府治诵读书院的厅堂、天井、西厢房和庭院遗迹。遗址规模宏大,营造考究,其官式作法目前无其它遗址可与之相比,对宋代建筑史特别是基础作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临安城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杭州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位于上城区清波门西侧,紫阳山北麓,吴山的西北面,在现今的清波门直街,四宜路和蔡官巷之间。正北方距皇后宅遗址不足百米为南宋临安府府治遗址。2001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800平方米,发现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的主体建筑一处。

  此次发掘的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包括正房、后房、庭院、东西两庑和夹道遗迹。其中庭院中部砌方形水池,北部筑有太湖石垒成的假山,玲珑剔透,假山中间还有砖砌过道。方池、庭院、夹道均有完善的排水设施。整座建筑均建在用黄粘土夯筑的地面上,其中正房、后房和两庑建在夯土台基上。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和许多精美的南宋官窑、龙泉窑瓷片及其他生活用具。

  遗址的位置和《咸淳临安志》所附南宋皇城图、京城图上恭圣仁烈皇后宅的位置相符。从遗迹规模和出土遗物的质量,也可以确定这组遗迹应是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的一部分。该遗址是杭州乃至全国首次发现的保存如此完好的南宋园林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代南方园林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园林布局和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宋代历史、中国古代建筑以及杭州城的历史变迁都有不小的裨益。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

  老虎洞窑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长约700米的狭长溪沟的西端。窑址现场为一约2000平方米的山岙平地,海拔高度约90米,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距郊坛下官窑遗址约2.5公里。1996年9月因洪水冲刷而被发现,1998年、1999年两次进行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发现了宋、元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清理出龙窑窑炉、素烧炉、房基、采矿坑、澄泥池、辘轳坑、釉料缸及瓷片堆积坑等遗迹,出土大量精美瓷片和窑具。

  出土瓷器品种之丰富,造型之优美,制作之精良,都为其他窑址所罕见,器形以碗、盘、杯、罐、碟、壶、洗、盏托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也有炉、尊、觚等仿青铜器的礼器。南宋层出土瓷片的胎色呈黑色或香灰色,釉色以粉青为主,米黄色次之。釉色莹彻,滋润如玉,釉面绝大多数有开片或冰裂纹。烧造方法以支烧为主,窑具有匣钵,支、垫烧具等。

  窑址南宋层及元代堆积层出土瓷片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工艺基础的分析研究和相关史料证明,该窑南宋遗存即为南宋官窑“内窑”,亦即修内司官窑,这为几百年来陶瓷界、考古界争论不休的修内司官窑问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该窑址元代遗址的发现对传世哥窑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杭州雷峰塔遗址

  雷峰塔遗址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上,是1924年雷峰塔倒塌后形成的废墟堆积。2000至2001年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

  发掘基本搞清了塔的形制、结构、大小、层数等相关问题。砖砌塔身未动,出土了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银器、金铜造像、玉器、铜镜、漆木器、玻璃瓶等70多件,铜钱3300枚以及《华严经》等石经1100多件,此外还发现了大量建筑构件和铭文砖,许多砖上模印有“壬申”(972年)等纪年,是了解雷峰塔建造年代的直接证据。

  雷峰塔是同时期砖塔中规模最大的,以未经夯筑的土台作塔基,四周围砌磐石须弥座,塔身为套筒式回廊结构楼阁式。出土的《华严经跋》残碑,证明雷峰塔的初名为“皇妃塔”,结束了因《咸淳临安志》的错误著录造成的700多年塔名之争。地宫营建于公元972年,属吴越国末期,为奉安“佛螺髻发”而建,填补了我国五代十国时期佛塔地宫考古的空白,出土器物以金银器为主,当为吴越国王室的供奉品,等级很高,反映了吴越国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其中内藏“佛螺髻发”金棺的纯银阿育王塔、以盘龙作支撑柱的鎏金铜佛像、镂刻“千秋万岁”的鎏金银垫、形制完整的鎏金银带及玉童子、“开元通宝”钱等诸多文物,均系首次发现。

  雷峰塔遗址入选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杭州严官巷南宋御道遗址

  严官巷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上仓桥西,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000余平方米,发现了南宋御道、南宋三省六部官署北围墙、南宋河道、南宋晚期石砌储水设施、南宋官署建筑等遗迹。

  御道遗迹位于严官巷东段北侧,紧靠中山南路,揭露长度为10.22米,揭露宽度为7.20米。御道分主道和辅道两部分,主道位于中间,两条辅道在主道东西两侧且与主道相接。揭露出的主道部分宽2.05米,西侧辅道宽5.15米。

  御街又称“天街”,专供皇帝车驾通行,显示封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南宋御街南起南宋皇宫北门——和宁门外(今万松岭南侧的凤凰山脚路口),经由朝天门(今鼓楼),往北到达今武林门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南宋临安城的东西向大路大都是以御街为中心,再向东西两边延伸并沟通临安城诸城门,构成了御街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同时,本次所发现的三省六部北围墙确定了三省六部官署的北界,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宁波永丰库遗址

  永丰库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鼓楼以东,蔡家弄以西的原市公安局地块,总占地面积约9500平方米。2001年和2002年两次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0余平方米,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以及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机构遗址。同时还发现了汇集大多数宋元时期江南和中原地区著名窑系的陶瓷器产品等大量遗物,其中出土完整或可复原文物800余件。

  永丰库遗址是元代宁波的衙署仓储遗址,前身为南宋“常平仓”。经国内著名考古学家、古建筑学家、历史学家和古陶瓷专家的多次评估、论证,一致认为永丰库遗址规模宏大,布局清晰,保存完整,是目前宁波发现的唯一元代大型建筑遗址,同时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大型仓库遗址,为我国新发现的古建营构法式,对中国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出土大量贸易陶瓷,反映了宋元时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历史真实,充分说明宁波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其发现、发掘,也是南方宋元考古学的一次重大突破。

  永丰库遗址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保护文化遗产 构建和谐社会 2007-6-9 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19;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20;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21;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18;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13;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14;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22;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23;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09;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24;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25;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46;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27;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26;浙江日报000072007-06-090005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