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0版:又好又快在浙江
3  4  
PDF 版
· 嘉兴王店经济社会新跨越
· 传承历史 开启未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传承历史 开启未来
  传承历史

  开启未来

  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西塘地理位置优越,属浙江省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西塘境内沃土平川,河流密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

  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她完好的保存着25万平米的明清古建筑群,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保存面积最大的古镇。她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上千年的人文习俗,7000多原住民依然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

  引 言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不是被人们渐渐遗忘,就是被拆除,没有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但是西塘,这个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扬起保护的大旗,并且自始自终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今天。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她完好地保存着25万平米的明清古建筑群,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保存面积最大的古镇。她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上千年的人文习俗,7000多原住民依然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目前西塘古镇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2003年11月,西塘被建设部确认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12月,西塘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西塘古镇保护的实践

  措施之一:以制定的保护规划为基准,优化古镇功能布局结构。

  在江南水乡市镇网络中,13世纪到19世纪江南古镇随处可见,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大多小镇的水乡古镇风貌不复存在。而西塘古镇由于自80年代中期开始及时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开辟了城镇新区,把医院、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大型商场等功能置换到新区,优化了古镇功能布局结构,从而使得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风貌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措施之二:以开发式的保护为策略,展示古镇特有的文化遗存。

  西塘古镇保护走的是开发式的保护之路,将古镇特有的传统遗存保护下来并展示给游客。传统遗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旅游开发不仅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西塘古镇保护的价值,而且能够给古镇保护带来资金支持。

  措施之三:以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为理念,彰显古镇的现代经营与管理。

  西塘古镇的保护是在不断扬弃传统的过程中进行的。我们传承了多达25万平米的明清古建筑,这是千年文化积淀的物化。对于这份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视和保护。保护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但在开发新城中,从建筑文化的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我们创新地设计了融合古典和现代的新式建筑,并努力把西塘建成一流的人居环境。

  连续四届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在西塘古镇的举办,就是西塘古镇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美丽的完美结合。他们所衍生的是一种既古朴典雅,又现代时尚浪漫的文化。我们在展现美丽的过程中,又创造了美丽。在现代美与古典美的相互激荡之中,创造了更高层次的美。

  措施之四:以抢救性挖掘整理为核心,再现古镇多彩的民俗文化。

  西塘古镇的建筑等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得以保存下来,这是很难得的。但是对于民俗风情等等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西塘古镇独辟蹊径,走的是一条抢救性挖掘整理之路,把他们或放到博物馆,或由本地居民现场演绎,从而再现了古镇多彩的民俗文化。

  西塘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原真性地保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脉络。例如西塘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跑马戏、摇燥船、荡湖船、踏白船、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在西塘不同的时节都有展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编的音乐剧《五姑娘》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

  措施之五:以民众和各式的媒体为载体,宣传古镇保护的重要历史价值。

  一直以来,西塘古镇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包括定期向古镇每户居民、企事业单位编发《古镇保护与开发简报》等,广泛向古镇居民和广大游客宣传西塘古镇的重要价值和丰富资源,帮助居民和游客增加对古镇历史文化价值的了解,增强作为一个古镇居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居民和游客热爱西塘古镇、保护西塘古镇的自觉性。

  在对外宣传中,也重点突出西塘古镇保护。通过各种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等各种媒体,宣传保护古镇,珍惜古镇的重要性和相应的途径。从而在舆论上,赢得广大民众和游客以及各级政府对古镇保护的支持。在社会上也引起广泛的关注,让古镇保护在全国引起广泛讨论和研究,并为古镇保护出谋划策。

  西塘古镇保护的四个观点

  观点之一:合理追求GDP,保护文化DNA,是实现古城镇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有不少城镇一味追求GDP的快速增长,而舍弃了文化DNA的保护,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应该值得深刻反思的。一个城镇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因素,火山喷发或者是沙漠侵蚀;二是人为因素的破坏,拆迁和所谓的现代化进程。近些年,古镇保护非常热,其内在的动因是开发旅游,追求经济价值。但是遗憾的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度的问题,而导致实际上对古镇带来了很多的破坏。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追求GDP和保护文化DNA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探索出古城镇发展的新路径。

  观点之二:继承传统,融合现代,是古镇发展的基本动力。

  西塘古镇的保护,不是为了单纯的保护而保护,我们要把西塘古镇的保护放在西塘城镇发展史的大历史视角中来考量。目前西塘古镇只是西塘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把古镇保护放在第一位,并对古镇的文化形态进行符号的提炼、抽象、整理和展示,从而成为西塘城镇发展史中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继承古镇的传统和人文习俗是保护西塘古镇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西塘古镇传统格局的基础上,有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合现代元素的开放灵活,大胆的开拓创新,把传统和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古城镇和新镇区和谐布局,休闲气息和不懈创新完美融合的经典城镇。

  观点之三:灵活平衡,和谐发展,是古城镇保护与发展的实践需要。

  珍视古镇,保护古镇,一定要不断提高处理三大关系的水平:A、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个问题是古镇保护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西塘古镇区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新镇区则以“开发为主,保护为辅”,我们的口号是“保护古镇,开发新城”。B、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政府是古镇保护的主要责任人,群众是古镇的灵魂,更要发动群众来保护西塘古镇。群众以短期的眼光不断追求经济利益,政府应有序引导,做好长远利益的规划。C、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尊重历史,传递历史,才有真正的未来。没有历史的城市是就如一块浮萍,不知道来自何方,更不知道飘向何处。尊重历史,创造现在,才能最终期待光明的未来。

  西塘古镇在古镇的保护中,在保护和开发之中做到了灵活平衡,互为补充;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做到了和谐人居、双赢互利;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做到了传承沟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处理这三大关系的水平,才能真正保护好古镇,才能真正发展好古镇。

  观点之四:尊重百姓生活,弘扬人文精神,是古城镇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

  古镇西塘是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是由农到商缓慢发展的结果。她深受吴越文化的熏陶,近一百余年来,随着徽商东进,西方文化的冲击交汇,逐渐演进为当今的西塘文化生态。这使得西塘具有了江南水乡古典文化特有的品质。

  西塘文化是儒商文化和平民文化的衍生体。儒商文化不仅重视商业利益,更重视乡邻的和谐氛围。他们用自己赚来的财富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邻带来很大的便利。烟雨长廊就是儒商文化的物化。平民文化的核心是:安、和、道、容。安,是一种安宁的心态,富而安,静而安,维安集福;和,是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维和集福。道,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维道集福。容,是崇尚万事以容为先,海纳百川方可万事顺心,维容集福。西塘文化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和融合现代元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结 语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以她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古镇西塘的先民们创造了古朴素雅的古老城镇,现在我们在保护好古城镇的同时,依然可以造出传统田园牧歌和现代时尚生活相融合的现代城镇。

  每个古村落的历史有一种精神文脉的支撑,她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留存于千百年的历史长河所形成的遗存中。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文脉,舍弃了文化传统和文化个性,必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也必将在悔恨中无奈的守望历史。

  我们的愿景就是:保护中国古村落的传统经典,保护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利用时尚的现代元素,营造一个自然生态、和谐共存、自由多样和诗意居住的经典城镇。

  西塘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

  西塘是我们的,也是大家的;

  西塘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又好又快在浙江 00030 传承历史 开启未来 2007-6-8 浙江日报000302007-06-0800030;浙江日报000302007-06-0800031;浙江日报000302007-06-0800033;浙江日报000302007-06-0800026;浙江日报000302007-06-08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