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迎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3个普通人的不一般故事
· 感受民主法治的热度
· 民主法治大事记
· 透过“热词”看民主法治建设
· “法治浙江”是制度的保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感受民主法治的热度
本报记者 朱海兵
  回望这5年,身边的很多人和事物都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经济更发展了,人民更富裕了,社会更稳定了,环境更和美了。

  不过,对从事政法报道已有七八个年头的我而言,更感欣喜的是,不仅经济发展,浙江人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也同样表现出了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的精神。一次又一次的民主法治创新与实践,就是最好的见证:

  想知道地方最高权力机关是怎么开会的?找台上网电脑,有全程网络视频直播。

  想知道政府部门的信息或申请便民服务?拨个“阳光政务热线”,有专人为您服务。

  法院、检察院原本是“神秘”的。可如今,只要您符合条件,就有机会成为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一起坐上庄严的审判席。同样,只要您愿意,也有机会成为人民监督员,直接监督检察官工作。

  像这些,还有许许多多原本不可想象的事,却一件又一件地迅速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我省这几年民主法治建设的探索之广、进程之快、创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比如4年多前我幸运地成为一名人民陪审员时的“窃喜”,如今已成了全省数千人民陪审员所共有的体验。

  有公开,才有民主,才有沟通、理解与支持,这5年的亲历告诉我,这恐怕就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原由与动力所在。

  农民工当县人大代表,能履好职吗?当4年多前12位外来务工者被选举为义乌市人大代表时,有不少人向我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一届任期下来,事实摆在面前,他们同样能够行使好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有些问题他们更有切身感受,提的建议也更到位。

  现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在仿照义乌的做法。但众所周知,投票参选是任何一位选民的法定权利。义乌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就曾告诉我,他们其实只是根据《选举法》等规定,基于当地外来人口比例较大的现实状况所进行的一次积极尝试。

  从“民主恳谈”到“村务公决”,从“海推直选”到“自荐海选”……如今我省的基层民主创新之花全面盛开,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在数年前,也有不少人心存疑虑:村民自治能管得好吗?

  这不少人中,也有我。记得刚做政法记者不久,就有过一次至今记忆犹新的遭遇:绍兴有个村的村民举报村支书有挪用集体资产的行为。到村里一看,什么村务公开都没有,村支书家属还无理纠缠了我好几个小时。后来,我还经常收到其他不少地方按着村民指印、反映村干部不廉的检举信。

  而现在,全省几乎所有村都已实行了村务公开,我也有三四年没有收到村民的检举信了。不久前,到仙居、淳安等地农村采访,发现这些村都很偏僻,但村务公开很规范,收入与支出甚至精确到角、分。有位村干部这样对我说:“村务全透明,村干部一举一动,村民都看在眼里,谁还敢有非分之想?”

  这5年,我还亲眼目睹了2002年、2005年的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有过同样经历的人们,想必也肯定忘不了那空前而令人振奋的群众参选热度、操作透明度和激烈竞争程度。

  去武义采访被民政部有关领导称赞为“创造性的制度设计”的“村务监督委会员制度”时,我同样感受到了作为民主政治主体的广大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也对专家称“监委会与村两委‘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是村民自治成熟的标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一个法治的社会。

  大步前行的民主法治建设,正在显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到民主法治建设中去,一起感受民主法治的热度,一起努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民主法治的“普照之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迎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00003 感受民主法治的热度 本报记者 朱海兵 2007-6-7 48256F32002924A6482572F10057F58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