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劳动保障部的部署,我省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省劳动保障厅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此项工作正在扎实地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全省有139523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有71797人。
工作的开展情况
高度重视,组织实施。省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劳社就[2006]71号)下发后,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6〕16号)的有效载体,认真部署,组织实施。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全省共确定了22个县(区)的194个社区为创建试点社区。
制订方案,明确目标。为了全面完成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工作任务,有试点任务的县(市、区)普遍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专项工作小组,并落实责任部门,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指导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创建工作计划,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调查,摸清底数。要实现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目标,劳动力资源的底子清和多渠道开发或搜集空岗信息是基础。各试点社区对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普遍进行了调查。或上门走访,或电话查询,或请邻居、墙门组长协助,对辖区内的失业人员进行逐个排摸,建立援助台账,对每一名失业人员,问清其技术特长、求职培训意向、家庭情况、工作状况等等,详细记录在案,以便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同时,走访辖区内的企业,了解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空岗情况,以及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实行有针对性的促进就业、帮扶就业。
宣传政策,落实帮扶。试点社区除召开失业人员座谈会外,还在共建理事会议、墙门代表会议、党员例会中强调就业的重大意义,利用社区通讯、宣传窗等宣传阵地,宣传政府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倡导社区居民总动员,做到有岗位的出岗位,有信息的提供信息,为实现充分就业努力。同时,社区劳动保障室从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入手,加大推荐就业力度,特别是对低保、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双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的帮扶工作。
汇集经验,互相促进。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创建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收集各地创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组织学习交流、摘编工作简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促进创建工作的扎实有效地推进。
取得的成效
发挥基层平台作用,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各有试点任务的县(市、区),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建设。按照“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制度、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了失业人员管理在社区、政策宣传到社区、就业服务在社区。社区普遍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开发、推荐就业、扶持创业等项工作制度。如:湖州市已在街道、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计算机联网。在市区114个社区聘请了114名就业援助员,明确赋予就业援助员以“劳动力资源调查员、社区岗位开发员、就业政策宣传员、失业人员权益维护员”四大员职能,社区就业援助员,承担了充分就业社区的具体创建工作。嘉兴南湖区按照构筑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的总体要求,在全区50多个街道社区和被征地农民集中的村开展了村就业服务指导站和社区事务站的建设工作,全区所有街道社区和20个被征地农民集中的村建立了社区事务站和村就业服务指导站,配备落实了1~2名专(兼)职劳动就业服务人员,把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再就业纳入了村、社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效地实现了就业服务工作的重心下移。同时,全区各街道社区和被征地农民集中的村普遍建立了以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求职登记、招用工信息查询与备案、用工推荐、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登记、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等为主的7类信息汇总、公示和上报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失业原因清、家庭状况清、就业意愿清、就业去向清,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每一个弱势群体,使每一个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不出村、社区就能接受就业推荐和职业介绍。
强化基础管理,建立完善了工作台账。各试点社区在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实行精细管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全面了解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并根据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自身技能、家庭生活等状况进行归类,建立台账,实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对辖区内失业人员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入户走访制度,掌握动态情况。街道13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对所登记的5800余名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台账,并定期更新,实行动态管理;街道对社区失业人员实行分类管理,设立4050人员台账、零就业家庭台账、大中专毕业生台账、特困家庭台账、失业党员台账等等。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失业人员情况做到了提户知名,提名知情;实现了家庭情况清、就业愿望清、技能水平清、收入情况清、用工需求清,对重点帮扶对象加以重点关注,提高推荐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供人本服务,实现了“四送一落实”的日常化。各试点社区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落实新的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实施再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在社区内落实各项政策,使原来每年春节前开展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成为日常化的、长效的制度,使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四送一落实”得以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变成长期的“四送一落实”。舟山市岱山县高亭镇嘉和社区对社区内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行“一人一卡”或“一户一档”,对他们进行重点帮扶,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舟孟社区以人为本,牢牢把握政府各项就业再就业和保障救助政策,使政府的关怀依托社区的工作得到延伸。该社区有户双失业家庭,夫妻俩因性格等原因导致再就业出现障碍,社区主动为他们申请了各类救助,并断断续续为他们介绍工作达38次,每次就业后社区都与用人单位沟通,及时协助解决有关问题,使他们脱离贫困,并主动取消了低保。
挖资源拓渠道,促进了失业人员的就业。各试点社区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通过在社区原有“三保”岗位的基础上,新开发助老助残岗位,开发弹性服务岗位帮助失业人员就业;主动走访辖区内的用人单位,取得辖区单位的支持,提供就业岗位等措施,重点解决“4050”、零就业家庭等人员的就业问题。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深化“春风常驻”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五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了“党员五级服务联络员”制度。二是启动了“百场楼道失业人员座谈会”制度。三是建立失业人员“初次登记者必访”制度。四是开展“社区小小职介会”活动。五是成立“促进就业俱乐部”。五项制度的建立落实,大大促进了就业成功率。温州市鹿城区南浦街道在辖区重点企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最多的柳园社区成立街道再就业援助基地,通过灵活就业、来料加工的形式,使辖区内39位就业困难人员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上就业,有243人通过辖区单位、街道(社区)再就业援助基地实现再就业。金华市婺城区城东街道通园社区为了帮助一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身体偏差的困难人员就业,引进来料加工点,为他们寻找来料加工货源。通过从事来料加工业,社区空闲的人没了,家庭收入增加了,夫妻争吵减少了,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了,社区更和谐了。
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全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4月25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浙政发〔2007〕21号),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作为创建活动的重点,建立跟踪服务制度,努力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
开展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普遍培训一次,主要内容为现行有关劳动保障的政策、就业服务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