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生机勃发
的兰溪经济开发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6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机勃发
的兰溪经济开发区

  生机勃发

  兰溪经济开发区

  兰溪金名片

  ●中国兰花之乡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织造名城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

  ●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县(市)

  ●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国家级天然药物产业基地

  ●浙江省文明城市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活力兰溪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南翼,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人口66万。兰溪是浙江省重要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城市、旅游休闲胜地。

  兰溪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建县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依托“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独特区域位置,自古以来就是钱塘江上游最繁华的商埠,创造了繁盛的商埠文化。既有诸葛、长乐和芝堰村这样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社丰积庆堂、西姜祠堂等11 处省级文保单位,还有《兰溪摊簧》、《黄大仙传说》和《毕矮的故事》等26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名人辞典的有唐五代画僧贯休、明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近代著名作家曹聚仁、当代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等50余人。

  兰溪又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城。近几年,兰溪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成区面积已扩至2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万。天然药物、新型干法水泥、棉纺织精加工三大基地已列入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其中,纺织基地被授予“中国织造名城”,天然药物基地被列入国家级产业基地。兰溪还拥有铜铝冶金、自行车配件、新型印刷包装、橡塑深加工、数控机床和精细化工等六大优势产品。目前,兰溪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三大经济主体充满活力。去年,兰溪完成财政收入10.4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51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33家。

  兰溪还是一座风景如画的生态旅游城市。四大名人四大景,无不显露出兰溪的灵气、秀气、才气、仙气和香气。被称为“世界旅游极品” 的诸葛八卦村,是“智慧之神” 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这里以九宫八卦布局,充满着灵气和神奇。被誉为全国洞府泉流航游之冠的地下长河,山美、水秀、洞奇、寺幽。景区还有爱国将领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祖居地“倚霞园”,山之秀,人之秀,堪称“景为江南一绝,情为千古绝唱”。为“才名震世”的大戏剧理论家李渔而建的芥子园,精巧玲珑。徜徉半亩方塘之中,或临《芥子园画谱》,或听笠翁小曲,别有一番情趣,从中可以感受兰溪之才气。“生财之神”黄大仙是海外华人推崇备至的“侨仙”,因其乐善好施、扶正祛邪而被敬奉为神仙。其故里建有黄大仙宫,游大仙故里,觅仙踪仙迹,沾仙人仙气,悟人仙之道。“中国兰花第一村”的兰花村,集高效农业基地、兰花交易市场、城市主题公园、观光旅游胜地于一体,家家户户有兰花园,园内园外馨香四溢,着实是个休闲旅游的好处所。

  兰溪更是一座值得投资的城市。这里有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的移民文化,有良好的治安环境,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纯朴善良。这里有相对丰富的各类资源,这里有优越的服务环境,高效的行政服务中心为外来投资者在投资全过程中提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投资兰溪,决胜未来!

  作为兰溪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的兰溪经济开发区,有这样一组数据明显地体现了它的生机勃发:

  从2005年到2006年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总量达到1.7亿元;新进企业86家;引进市外资金5.2亿元……诸多数据都呈现翻番势头。今年以来,开发区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呈现出生机勃发的大好景象。窥一斑已见全豹,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近年来兰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脉络。

  兰溪经济开发区一个又一个奇迹又是怎么创造的呢?

  科学定位

  兰溪经济开发区创立于1992年,是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批省级开发区,2005年经国务院重新审定予以保留,风风雨雨,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2005年,兰溪市在准确把握兰溪经济脉搏、深刻剖析兰溪经济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是兰溪工业集聚区、城市副中心、改革试验区的定位要求。

  兰溪市委、市政府作出“开发区是兰溪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的重大决策后,马上着手充实开发区领导班子力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区提出了“一流的目标、一流的效率、一流的业绩、一流的服务”的工作目标。 全市上下都以各种方式支持开发区建设,形成了“支持开发区就是支持自己,关注开发区就是关注兰溪未来”的良好氛围,从而启动了新一轮开发建设。

  拓展空间

  整合后,兰溪开发区抢抓政策性机遇,积极有效拓展发展空间,抓住低丘缓坡开发机会,编制黄土丘陵开发方案,争取用地指标,为园区发展搭建平台。

  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企业建标准厂房,建多层甚至高层厂房,倡导企业向高空要土地,严格限制单层厂房,要求进入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容积率必须大于1.0。目前,开发区新建项目厂房普遍在二层以上,博克斯线带有限公司、固齿拉链有限公司等许多企业都建了4层5层的高层厂房,容积率都在2.0以上。

  在国家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下,兰溪开发区除了引进增量和向空中要地外,更注重盘活存量,清闲促产促发展。去年,该区成立了6支工作小组,对区内闲置的土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列出95家企业作为清闲促产对象,通过督促引导、依法收回、土地转换等堵疏结合的方法,逐一进行清理。兴发机电公司因产品原因,呈半停产状态,而在同一园区的金梭织造公司,外贸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但无土地发展空间,公司通过“以企引企”的方式寻找了合作伙伴,金梭纺织收购了兴发机电公司闲置地块,并投资 7000万元,开发生产高档牛仔布项目。通过清闲,该区盘活土地800多亩,追加投资3.2亿元,其中全闲置的14家企业全部促产成功,使园区投资强度每亩净提升20万元左右。预计促产项目达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6亿元,新增财政收入1600万元。

  提升配套

  兰溪开发区建设始终坚持加大投入,配套先行。该区按照功能定位,重新修编了兰江片工业区规划,完成了兰江片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报批,及其他规划设计方案。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城市副中心区道路框架工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开发区招商平台内“五横二纵”道路框架建设;对原来的路基无垫层、有垫层无路面的道路半拉子工程全面进行改造;投入1000多万元,新增路灯,改造高压供水管网;启动建设连接铁路南北工业区块的汪高路公铁立交工程。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也进一步完善,园区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

  打造特色

  开发区积极培育规模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引导和服务好企业技改,该区列入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9项,总投资额达8.9亿元。目前,园区特色主导产业雏形初现,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医药食品、建筑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兰江片的“中国织造基地”和江南片的“国家天然医药基地”在园区遥相呼应,呈现了良好的格局和发展态势。

  纺织业是兰溪的支柱产业,有纺织企业近700家,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在“中国名牌”双灯家纺以及立马云山等龙头企业带领下,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针对整个产业呈现出织布业发达、而前道纺纱和后整理漂染等相对薄弱的状况,开发区将纺织业作为重点招商产业,着重引进纺织前道、后道延伸配套的项目。华铝公司的铝锭也是一大资源优势,该区将铝锭延伸产品深加工项目也作为招商的重点产业,从而使高档纺织、铜铝不锈钢加工等产业优势逐步凸现。

  优化服务

  重新整合后,新班子一到位,就从内部的人员配置和服务机制上开刀,解决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的问题。该区从定岗定编入手,打破身份界限,通过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分流精简人员近30%。从体制上营造了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机制活了,人员管理和考核就能准确到位。为了方便投资者办事,开发区取消了双休日制度,实行365天工作制和AB岗制,确保区内办公室每天都有人员值守接待。

  一系列内部改革举措的推出,转变了开发区员工的工作与服务理念,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今年“五一”长假,开发区的工作人员都跟平时一样,忙碌着接待各地来考察的客商。从事招商和基建的人员平时也没有休息日,一般人员双休日只休一天,这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高效率、快节奏、干实事的工作氛围已逐步形成。

  在办事流程上,重点简化完善了对外招商流程、企业办证服务流程、企业开工流程,并打破内部局办建制,成立企业办证服务中心,最大限度授权,简化手续,降低收费,实行首问责任和限时办结等制度,服务全面提速。

  为解决该区内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市里组织有关部门,把“优化环境直通车”开进园区,合力解决了路灯不亮、产权证办理、自来水水压、绿卡不绿以及公交车不能通达等问题。园区企业对开发区的信心指数进一步提升,更加安心发展,有的还以商招商,成为开发区的“编外”招商人员。浙江耐力拉链有限公司是开发区2002年引进的企业,园区整合后,该公司又在开发区购买土地20多亩,投资5000多万元上马二期扩建项目,去年,该项目已全部投产。该公司老总不仅自己扩大发展,还鼓动朋友到开发区来投资,同时帮助开发区招商人员在温州一家家跑企业招商。目前,由他直接介绍的已经有好几家温州企业来开发区投资发展。

  务实招商

  招商引资工作是开发区始终紧抓的工作生命线。整合后,该区切实改变“胡子眉毛一把抓,芝麻西瓜都要拣”的局面,进行务实招商,实行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客商“三重”招商。

  通过分析资源和产业特色,开发区瞄准了温州、宁波、义乌及广东等重点区域,采取传统的“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企业召开小规模环境推介活动,开展面对面交流。这种务实的招商取得了很大成效。很多客商参加了小规模环境推介会后,在一两个星期内就到开发区来考察,考察一次后就决定来投资。据统计,不到一年时间,开发区前往重点区域招商110多人次,接待来访客商223批次690多人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在招商中实行项目准入制,严格坚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兰溪产业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三个符合”的原则,进行有选择、有重点地招商选资,提高招商项目质量。同时,做到招商线索项目抓跟踪,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代理,办理项目抓进场,建设项目抓进度。目前,开发区的招商工作已形成“跟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局面,招商引资出现了近几年来从未有过的好势头。去年,兰溪开发区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77个,总投资额20多亿元。

  亲情待客

  金航明是东阳人,2004年底来兰溪购置20亩土地,投资1500万元创办兰溪市美丽纺织有限公司,2005年7月,企业正式投产。可由于诸多方面原因,企业投产一年了,还未拿到房产证。而当时有几家银行已有意向贷款给他,但因为企业无房产证作抵押而不能如愿,企业资金运转遇到了困难。开发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企业时,了解到了园区企业房产证未办理是共性问题后,就积极协调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集中时间加以解决。金航明说,他准备好有关资料,没想到在他报送资料后,全程代理科的工作人员只用了十来个工作日就把房产证办好了,还为他省下了一万多元费用。据了解,开发区已为80多家像美丽纺织有限公司这样的投产企业办理了房产证,为企业节省资金120多万元。

  祖籍兰溪的叶耀忠,在宁波生意越做越大。每次回家探亲,都是匆匆来去,对家乡兰溪,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后来,他在宁波听同行说兰溪的创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他们在兰溪都有很好的发展,他才对家乡兰溪“另眼相看”。 去年9月,他回兰溪选中了地块,准备成立兰溪市三豪服饰有限公司,并把相关手续全部委托兰溪一位朋友和兰溪开发区的全程代理员后,就只身一人回宁波去了。全程代理员李慧接到相关材料后,积极帮助该企业办理注册资金验资、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公章、企业代码证等一系列手续,8天就办妥了全部手续。而且,李慧在帮他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时,还帮他垫付了3000多元的费用。事后,叶耀忠说,兰溪开发区办事人员的这种急别人所急、将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的工作作风,着实让人感动。他说,他在兰溪创大业的信心更足了。

  不仅是金航明和叶耀忠,在兰溪开发区的每个企业主都会感受到这里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和公平、公正的创业氛围。

  说起兰溪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远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姚荣卿说,开发区承载着兰溪工业全面崛起之梦,我们任重道远。同时,他还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整合后开发区的工作目标是一年起好步,二年打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一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开发区大有可为,它必将成为兰溪的一艘经济航母,引领着兰溪经济踏浪前行!

  (徐晓恩 芦建洪 周长春)

  如数家珍

  兰花——为兰溪市花,兰溪历史上就盛产兰花,故“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兰溪兰荫山下建有兰花村,房前屋后遍植兰花,到处是兰蕙飘香,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兰溪小萝卜——是兰溪特有的地方品种,科学腌制的“兰溪小萝卜”以其个小、体白、脆嫩味美而出名。目前,拥有原产地的兰溪小萝卜种植面积有5万亩,年产量5万吨以上。

  淡水珍珠——兰溪是全国淡水珍珠主要生产地,列入省渔业优势产业带发展规划。现有养殖面积8万亩,产量260吨。其中“悦济”牌淡水珍珠获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产品。

  兰溪杨梅——兰溪是“浙江省杨梅之乡”,民间历来就有“中国杨梅出浙江,浙江杨梅数兰溪”的说法。7万余亩杨梅林形成了“五十里杨梅长廊”。兰溪杨梅色泽紫黑乌亮、个大味甜、汁多核小,其中“下蒋坞”牌杨梅曾获省十大精品杨梅评比金奖。

  穆坞枇杷——兰溪枇杷栽培面积1万多亩,其中以女埠街道的穆坞枇杷为最著名,个大皮薄汁多味甜,有“华东枇杷第一村”之誉。

  余粮山大红柿——兰溪北乡、西乡盛产大红柿,其中黄店镇余粮山村是兰溪最大的大红柿生产基地, 种植面积2500亩,被人们誉为“红柿之乡”,余粮山大红柿皮薄、肉厚,甜度适中,软滑爽口。

  金丝琥珀蜜枣——兰溪著名特产,有近500年的历史传承,是金华市首批文化遗产代表作。“金丝蜜枣”质地糯软,味道甜美,明代被誉为“冕枣”,清代被列为“贡品”。现有加工企业近百家,年产量100多万公斤。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生机勃发
的兰溪经济开发区
2007-6-7 浙江日报000082007-06-0700021;浙江日报000082007-06-0700013;浙江日报000082007-06-07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7-06-0700025;浙江日报000082007-06-07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