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生活随时能采风”
· “老天欲我兴诗道”
· “新国风”:“旧体诗”描绘时代新画卷
· “格律入诗看真功”
· 让孩子从童年开始享受阅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老天欲我兴诗道”
  事实上,喜爱和创作旧体诗的作者真的不算太少。各地的诗词协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现在,全国已经有了几十家专业诗词刊物,上百万诗词创作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中华诗词学会,光会员就有数万,下属的《中华诗词》则为圈内公认的权威杂志。

  但旧体诗的现状仍然有不容乐观的地方。离开了传统诗词界,霍松林、刘征、李汝伦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知道他们的人根本就寥寥无几。

  而在这个传统的诗词圈之外,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网络的兴起,各大诗词论坛成立,带来了更多的旧体诗词的爱好者和他们的互动。“互联网上村夫子,老杜门前好学生”。对于其中的许多写作者来说,这只是他们参与和表达生活的一种有趣的方式而已。

  上周,上海朱屺瞻纪念馆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古诗、汉服、古琴等。赵缺也开了诗词讲座,来听的大部分是年轻人。参与组织的卢思先生说,他们有意把这些活动集结在一起,呈现出当今的一种文化风貌。年轻人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东西,并不是把它们当作古董来小心翼翼地供奉的,而是要在其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他们觉得这样很“酷”。

  事实说明,远离了轻罗小扇,画舫兰舟,没有了游学仕宦的闲适,也没有西出阳关的豪情,不去白日梦式地临摹着古人的经历与感情,照样可以写出生动的篇章。    

  赵缺也认为,这恰恰是旧体诗振兴可以借助的。不要觉得“手机”、“荧屏”这些词汇不可以入诗。这些当代的事物,只不过是道具,道具可以变化,但人类的心灵,却是永恒的。譬如古人的“银釭”、“锦瑟”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可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在梦中”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因为我们欣赏的是诗的灵魂,而不是诗中的道具。

  赵缺在一首题为《自嘲》的诗中写道:“室陋哪堪敲大鼓,国强未许握长缨。老天欲我兴诗道,遂使前途总不平。”显然,他和他的同好们对于旧体诗的振兴,是抱有强烈的使命感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老天欲我兴诗道” 2007-6-1 浙江日报000132007-06-01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