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海宁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动适应新形势,加快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优势,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是实现海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临“四个加速”,海宁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由此将引发海宁周边环境的深刻变化。一是区域大交通格局加速形成。未来几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公路、内河、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个网络化、一体化、便捷化和安全、舒适、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加速形成。二是多中心网络化结构加速显现。近年来杭宁苏甬等城市发展加速,一个以上海为龙头,杭宁苏甬等城市为次中心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经济辐射路径正从单中心的轴线结构逐渐向多中心的网络化结构转变。三是环杭州湾产业带加速崛起,将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城市连绵带和绿色生态网、基础设施网为主体的“区—带—网”的开发格局,成为长三角南翼“黄金产业带”。四是杭州城市加速“东扩”,大量资源要素向东部汇聚,城市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这“四个加速”,将对海宁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区位优势得以提升。网络化交通大格局的形成,使海宁成为环杭州湾中心城市乃至长三角重要城市间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对外联系更为便捷畅通,为海宁在更大范围内统筹配置和运用各类资源,主动参与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二是借力发展机会增多。海宁地处沪杭苏甬交汇地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接收经济辐射。特别是杭州城市的加速东扩,使海宁西部加快成为杭州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参与杭州大都市圈的产业分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区域统筹更具条件。随着杭州湾跨江大桥和绍嘉高速的建成,将使海宁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对于推动东部加速崛起,有效改变目前“西强东弱”的发展状况,实现整个市域的均衡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建设“三区一带”,着力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
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海宁现有城镇、产业发展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海宁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思路是:“多元接轨,单元集聚,三区联动,整体提升。”多元接轨,就是充分发挥海宁良好区位交通条件,积极实施全方位多元接轨战略,在规划、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与沪杭甬绍嘉等周边城市的全面对接、错位互补、合作共赢。单元集聚,就是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和现有体制的限制,对各类资源进行必要合理的整合和重构,着力建设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努力形成相对集聚、集中、集约的发展格局。“三区”联动,就是要使三大经济区形成各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和依托,推进“三区”的整体联动、互动和互补。整体提升,就是通过“三区”联动,城乡统筹,实现海宁市域总体上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实现新的飞跃。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建设“三区一带”:
——大力开发东西“二区”,借力外部强化“两翼”。海宁西部紧邻杭州,家纺特色产业发达,经济发展活力较强;东部虽然发展水平不高,但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同时随着大交通环境的改善,开发条件日益成熟,有望成为海宁新的发展热土。对这两个区域,要实施重点开发。一是借力杭州加速建设西部连杭经济区。加快建立连杭经济区,统筹推进西部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长安镇、许村镇“两镇一区”180平方公里区域的开发建设,以更好地融入大杭州,承接杭州大都市经济辐射。积极争取实施农发区扩容提升,集中力量整治现有污染企业,大力培育发展特色装备、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完善生活配套、科研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力争成为杭州高新技术园区的“外围区”。依托长安、许村、农发区现有的城镇功能,加快引进培育教育、科研、金融、法律等服务产业,着力建设市域西部的城市副中心。加快实施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布科技工业园扩容,改造提升家纺专业市场,推进家纺科研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构筑家纺产业发展新高地。二是借力大桥推进东部经济区加速崛起。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建成、嘉绍高速即将启动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以尖山新区为龙头的东部经济区开发建设,提升太阳能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仪器仪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高技术产业和富有发展潜力的制造业项目,打造一个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商贸配套服务完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新型高品位综合经济区。
——积极提升中部“一核”,强化中心主载体。中部地区是海宁城区所在地,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良好的开发平台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要着力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城市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一是丰富完善老城区。海宁老城区有东、西两山,中间有市河横贯,形成了独特的“两山夹一水”自然风貌,同时也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体现着海宁的历史和传统。要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全面启动实施东西山的联动开发,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完善休闲服务功能,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全力打造城市“客厅”和“绿肺”。二是加快开发城南新区。城南新区是海宁城市向外拓展形成的新城区,代表了海宁的现代形象。要精心规划,加快开发,努力建设现代城区、活力城区。大力培育发展“楼宇经济”和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以海宁中国皮革城为龙头,全面完成原辅料市场、牛仔服装市场和鞋业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专业市场群,着力打造集展示销售、物流服务、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长三角重要“休闲购物旅游基地”。依托海宁市区东南良好的区位条件、自然风貌和历史文脉,做好造水、造林文章,建设环境优美、适宜居住休闲的生态家园。三是全面提升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和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分居城北和城南,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要进一步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北部经济开发区重点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信息、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高技术产业,同时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向城市新区转型。南部经编产业园区重点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经编特色产业,成为城市南部富有特色的重要工业组团。
——保护开发沿江“一带”,发挥特色构筑新高地。海宁南部紧靠钱塘江,绵延50余公里,沿线由外到内依次分布着江面、古海塘、夹塘、林荫公路、上塘河,犹如五条彩线,组成东方潮韵的“五线谱”。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努力建设一条绵延百里的景观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一是加快启动沿江整体开发。启动沿江百里区域的开发建设,做足做好“潮产品”文章,大力发展沿线综合服务业,实施重要节点休闲娱乐项目开发,打造具有丰富特色内涵的沿江百里休闲观光产业带。二是加大盐官保护古城开发力度。盐官古城是百里长廊的中心、精华所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观潮胜地”、“乾隆故里”。要启动实施古城核心区块1.5平方公里的整体保护与开发,恢复性实施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建设,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对外吸引力。
创新工作机制,为区域统筹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一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海宁作为长三角南翼地区性交通中心的作用,启动建设一批交通干线工程和内河港航工程,加快完善市域内部交通干线网和现代物流运输航道网。二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三网融合”,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三是加强水资源能源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安排电源和电网设施,逐步形成东、中、西一体的资源能源输配网络。
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市域总体规划的要求,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优先保障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的建设用地指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加大对重点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优势产业的支持,按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类资源。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效率。二是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性投资行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信托、租赁、投资基金以及BT、BOT等多种投融资方式。三是积极推进镇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镇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把履行职能的重点放到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镇(街道)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更加科学合理、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财政分成体制和考核考评办法,对涉及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较多的镇(街道),实行财政补偿政策。
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的总体布局,在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各项服务功能的同时,逐步加大对东、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确保全市人民都享有较为公平、完善、优良的社会公共服务。稳步推进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和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