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森林作为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之一,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鉴于此,早在1989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宏伟目标;在这一目标达成后的2000年,我省又提出了“建万里绿色通道、创千亿林业产值、造浙江秀美山川”的奋斗目标,生态公益林、万里绿色通道、平原城镇绿化、林业产业化等四大民心工程得以大力实施,我省林业正朝着具有完备生态体系、发达产业体系和丰富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大步迈进。
让森林更加葱郁 让人民更加富足
我省林业迈向现代化步伐铿锵有力
我省陆域面积约10.18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1.06%,是典型的资源小省。然而,凭籍现代生态理念为指导、市场手段为推动、科技创新作支撑、现代制度作保障,我省林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最新五年一次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在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和林业产值均实现了连年稳步增长。与林改前的1979年相比,森林面积由原来的5143万亩快速增长到8766万亩,增幅70.4%;森林蓄积从7918万立方米猛增到1.72亿立方米,增幅高达117.2%;森林覆盖率从36.4%增长到60.5%。2006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达到1218亿元,位于全国前列,成为木业、竹业、花木、森林旅游大省。林业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与日俱增。
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核心提示】 “绿色浙江”、“生态浙江”是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标准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是打造“生态浙江”的重要环节,也是我省林业建设的重点。
相关研究认为,所谓林业现代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由传统的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
对于森林生态带来的好处,临安市白沙村村民有着切身体会。拥有1.1万亩山林的白沙村,20世纪80年代分山到户后,把致富的希望寄于木材,年采伐量达到350立方米。然而,树倒了山秃了人却没有富,1988年、1990年两次山洪暴发又冲毁了他们10多年的收益。痛定思痛的白沙人终于下定决心,建起了3900亩笋干竹、山核桃、茶叶基地,实施封山育林,加大科技投入,使白沙的山又绿了,水又清了,农民收入连年上升,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70%来自特色林产品。郁郁葱葱的森林资源还成了开发森林旅游的资本,白沙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巍巍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自觉地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
围绕生态省建设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省林业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着力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2006年,我省重点公益林补助标准从8元/亩提高到了10元/亩,对未实行补助的380.96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和国防林全部实行补助,对列入公益林范围的44.3万亩世行贷款造林落实了免除还贷政策,全省年发放补偿资金达2.95亿元。与此同时,健全公益林管护体系,突出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落实管护责任,全省共聘任护林员19321名,其中专职护林员13946名,兼职护林员5375名。制定重点公益林变更调整、效益监测和目标考核等管理制度,公益林的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等逐步走上正轨。目前,全省已经累计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456万亩,监测表明去年重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达722.6亿元。
启动千里海疆绿色屏障建设工程。去年,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扎实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通知》,千里海疆绿色屏障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我省完成了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规划修编工作,开展了瑞安、温岭和舟山三个市(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试点,全省共完成了海防林和长防林工程营造林面积15万亩。同时,认真实施万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阔叶林发展工程,全省共营造宽度20米以上的生物防火林带1228公里,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面积23万亩。
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省林业厅会同省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单位联合制定了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和新农村建设。全省共创建绿化示范村795个,其中省级绿化示范村157个。还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全省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700多公里。
在森林覆盖面积增加的同时,我省森林质量得以逐步改善。据最近一次清查,单位面积蓄积上升,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发生可喜变化。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从1999年31.91立方米上升到2004年的43.76立方米,增加了11.85立方米,乔木林郁闭度由0.48上升为0.53,幼中龄林与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5.02∶1调整为4.67∶1,阔叶林占乔木林的比例由22%上升为现在的29%。阔叶林,尤其是常绿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抗病减灾、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比针叶林有更大的优势,表明森林生态功能已经开始增强。
制度创新兴林富民
【核心提示】 让广大林农富裕起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林业工作的重心。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使林业发展如虎添翼。
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我省的林业发展还把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林农致富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林业产业,满足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求,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林业经济,产权制度是根本。针对第一轮山林承包期陆续到期的实际,去年年初,我省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在全省部署开展延长山林承包期的工作,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并坚持长期稳定、“三权”分离、依法经营、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已划定的自留山保持长期不变,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继续由原承包户承包,承包期再延长50年。对未满法定承包期的责任山,原则上一并延长承包期至2055年12月31日。新一轮的山林延包,在坚持山林承包权长期稳定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各种社会主体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招标、协商、拍卖等形式参与流转。依法取得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此举极大地激发了林农保护和开发山林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林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为使林权制度改革产生应有效应,我省还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多策并举,促进林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在林业经营上,实现分类经营的重大变革,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对于分类经营中被划入生态公益林的农户,政府负责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全省300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每亩每年10元的补助,为此,省财政每年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补助金额达到3个亿。补助标准每两年作一次调整,并实行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此举使得林农不仅成为社会公益效益的提供者,而且真正成为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受益者,进而从根本上调动林农的生产积极性。
在优化森林资源配置上,建立流转交易制度。省委、省政府把规范流转工作作为新一轮山林延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出台了《浙江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办法》,初步明确了物权和债权的各自范围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为进一步规范山林流转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同时,在建德市试点建立区域性的山林流转交易市场,正式开通了森林资源流转交易网站。市场建立仅两个月,全市已转让林木面积1.84万亩,收回集体资金360多万元,已有1140万元民间资金投资林业。近年来,全省林业流转面积已达500多万亩,工商业主投入林业资金达120多亿元,社会投资正日益成为浙江林业建设发展新的动力来源。
在林政制度上,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制定《林木采伐公示规范》。2005年7月起,已在全省全面实行网上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既规范了发证,又方便了群众。为扩大林农毛竹采伐经营的自主权,根据浙江实际,率先在全国改毛竹采伐限额为采伐计划管理,解决了林农因经济利益而争夺采伐指标的矛盾,消除因采伐限额而带来的后顾之忧,增加了林农收入,调节了市场需求,也有利于林农自觉凭证采伐。这一改革措施,符合毛竹生长发育规律,顺应了林农心意和经营习惯,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培育竹林的积极性,促进了竹子加工产业的发展。在这一制度的引导下,竹乡安吉毛竹采伐量从2000万株增加到2500万株,林农人均收入从7050元提高到8500元。
在管理机制创新上,对建设物权保护、抵押、评估、资产变现等制度进行了探索。全国首家股份制林业担保公司——浙江信林担保公司,为全省林产企业和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融资服务。至今,已为120多家林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提供200多笔贷款担保,累计7.86亿元;经担保的项目新增产值25.15亿元,新增利税4.78亿元,新增就业人数9000余人,带动农户52万户,走出了一条林业政策性贷款管理的新路子。
踩准现代林业的时代节拍
【核心提示】 建设现代林业,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林业转到现代林业,从分散经营转到集中经营,从粗放型管理转到集约化管理。
现代林业的发展目标,就是构建生态功能完备、林业产业发达、人文内涵丰富、管理制度健全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为此,我省林业发展着力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坚持以发展效益林业为工作中心,以林业特色基地为示范,以林业产业化经营为拉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
在基地建设中,组织和引导农民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高效竹林、名特优干水果和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省政府为此每年安排2000多万元扶持高效生态林业基地建设。“十五”期间,全省新建和改造以香榧、山核桃为主的珍稀干果、杨梅为主的精品水果、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森林蔬菜等经济林基地344万亩,经济林规模从1800万亩增加到1900多万亩,年产值从130亿元增加到175亿元。新建和改造竹林基地283万亩,竹林面积从1200万亩扩大1240万亩,年产值从30亿元提高到48亿元。启动了毛竹低产林改造和柑橘、香榧、山核桃品种改良和技术改造工程,带动覆盖42个县项目区167万亩竹林的改造,亩均增加产值128元。去年年初,还启动了“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绍兴县同康村通过实施示范工程,开发3000亩毛竹四季笋基地,全村140户农民人均收入从4011元提高到6820元,其中竹笋收入从2130元增加到4782元,占收入增量的94.4%。
在产业化经营中,积极鼓励和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工商大户和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公司化经营,增强带动基地农户能力。据统计,列入省重点扶持的151家林业龙头企业2006年销售收入149.19亿元,出口创汇4.69亿美元,联结基地1037.5万亩,带动农户100.91万户。全省现有不同类型、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300多家,有力带动了各类林业经济的成长,促进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利用率、附加值的提高。结合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我省还大胆地将行业规划、行业管理、产品推介、行业标准制定等职能放权于协会,增强行业自律能力。目前,全省836家林业专业合作社有成员数7.28万个,带动农户92.40万户,带动基地294.57万亩。涵盖的范围涉及笋竹、花卉、苗木、干鲜果等主导林业产业,服务领域从生产、流通到产品加工、品牌建设等。合作社内部的股权结构不断优化,相当部分实行二次返利,在组织、教育、培训农民,信息服务、推广技术、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科技支撑上,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提高林业生产效益,以标准化、品牌战略提高林产品加工利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快速推广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成果,我省在基地建设中建立了首席专家联系制度,整合和推广普及了雷竹覆盖早出高效技术、毛竹四季笋高效技术等10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林农20多万人次,使广大林农熟练掌握了高效生产技能,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观念,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绍兴、遂昌、安吉等地农民采用四季平衡出笋技术集约经营竹林,使毛竹亩均年效益从500多元提高到3000多元。制修订省级林业地方标准62项,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83.8万亩,实现产值24.25亿元。临安市仅在示范区推广山核桃、菜竹、笋干竹3项标准,就新增产值2.38亿元,示范区年人均增收500余元。
与此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全省共有58个林产品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其提升产品美誉度、制胜市场的作用十分明显。德清的“山伢儿”早园笋,已在上海、杭州、江苏、北京稳固占有45%、50%、80%和90%的市场份额,仅上海市场每年就有上亿元的销售额。为打响“森林食品”品牌,打造森林食品基地,2003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森林食品认定(证)试点工作,制定了一整套森林食品系列标准,对生产栽培技术、农药化肥使用、产品质量监测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研究。至今已认定49个森林食品产品和280个森林食品基地。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森林食品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产品认定,新增产值达11亿元,新增利税3.5亿元。
□李昌先 叶辉
>
链接
浙江省森林
资源状况
最新完成的五年一次森林资源清查于2005年12月正式对外公布结果。清查显示,我省现有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5%。活立木总蓄积1.9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7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420.18万公顷,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85.95万公顷。森林按起源分,天然林面积316.98万公顷,人工林面积267.44万公顷。毛竹总株数16.61亿株。经济林面积112.52万公顷。乔木林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为61∶29∶10,乔木林(不包括乔木经济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43.76立方米/公顷,其中天然乔木林40.77立方米/公顷,人工乔木林50.69立方米/公顷。乔木林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为4.16立方米/公顷,平均郁闭度0.53,单位面积平均株数1266株/公顷,平均胸径10.4厘米。
我省的森林覆盖率、毛竹面积和株数位于全国前茅。其中竹林面积占全国的1/7,竹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3,竹产业对发展我省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有关森林生态因子的调查表明,我省的森林群落结构比较完整,具有乔木林、灌木林、草本三层完整结构的面积占了乔木林的54.2%,只有乔木层的简单结构的面积仅占乔木林的1.5%。森林的健康状况良好,健康等级达到健康、亚健康的森林面积比例分别为88.45%和8.23%;健康等级为中等和不健康的面积比例占3.07%和0.25%。森林受各种灾害的受灾程度以轻中度为主,没有受害的森林面积占97.54%。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总体上属中等偏上水平,森林植被类型、森林类型、乔木林龄组类型较丰富。调查还显示,全省有林地面积中,森林生态功能好、中、差3个等级的比例分别为0.37%、78.04%和21.59%。全省森林的生态功能指数为0.4628,森林生态功能总体评价属中等偏下,说明我省创建“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