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送郁风魂返富春江
· 行吟在异乡
· 想念阿杜
· 酒性绍剧
· 井·冈·情·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5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井·冈·情·怀
■郭占恒
  井冈山作为朱老总题写的“天下第一山”,不是因他有气势磅礴的云海,奇妙独特的飞瀑,瑰丽璀璨的日出,以及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而是因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星火燎原的地方。

  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我作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第4期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学员,从杭州出发来到井冈山。

  井冈山干部学院坐落在茅坪镇红军路东,依山而建,蜿蜒起伏,一条“濂溪”流淌过校园,园内长满了深山含笑、杜鹃、红枫等植物;红军路旁有两排粗壮高耸的红杉,就像两排威武雄壮的红军战士默默驻守着茅坪。学院以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主,我们几乎每天都由组织员带队驱车,奔赴井冈山革命斗争活动旧址遗迹。我们曾在茅坪八角楼毛主席的旧居前朗读《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精彩片断;在黄洋界朗读毛主席的不朽诗篇,仿佛看见“山下旌旗在望”,听到“山头鼓角相闻”和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在荆竹山雷打石旁毛主席最早宣布“行动听指挥、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不拿农民一个红薯”的地方,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嘹亮歌声……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我们现场教学的第一课。在那里,我们重温了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如何率队向井冈山进军、开辟红色区域、打破敌人围剿、开展土地革命。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有4万多人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5744位。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之所以坚如磐石,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官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大家同吃野菜红米,同喝南瓜汤,同盖稻草被。毛主席率先垂范,只点燃一根灯芯,在微弱的灯光下疾书《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里,有流传至今的朱毛挑粮小道的故事:1928年,井冈山的军粮十分紧缺,毛泽东、朱德身先士卒,沿着黄洋界哨口通向湖南的一条陡峭的山路,和战士们一起把粮食挑上山,不但保证了军需,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这条小路后来被称为朱毛挑粮小道。79年后的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我们全班学员身着红军服、打着绑腿、背着斗笠和红米,高举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红旗,从黄洋界脚下的大陇镇源头村出发,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重走一段4.8公里长的朱毛挑粮小道。山道又陡又窄,我们这些平均年过五旬的学员,也许是年龄大,刚走不久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凭着对当年红军的敬仰和毅力,都坚持走完全程,登上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

  在被毛主席称赞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兴国县,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兴国人的牺牲精神和干部的好作风。当年,23万兴国人就有5万人参加红军,牺牲23200余人,平均长征每走1公里就有1个兴国人倒下;他们创造了党员干部“十带头”的好风尚,形成的“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至今广为传颂。在于都县,我们站在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的于都河渡口,体验当年“于都河水湍流涌,八万雄师转战急,跨过长征第一渡,踏遍九州展旌旗”的壮烈情景。当然,苏区现场教学的重头戏是瑞金。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叶坪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建立外交、军事、劳动、土地、财政、司法、内务、教育、工农检查和保卫局等“九部一局”的政权机构;会议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条例》等法规,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委员会主席。从此,“毛主席”的称呼叫响全中国、全世界。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井·冈·情·怀 ■郭占恒 2007-5-18 48256F32002924A6482572DC0010F4C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