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数据速递
· 穷,就缺乏快乐的理由?
· 不让廊桥成“遗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不让廊桥成“遗梦”
——浙南民间廊桥保护的调查

■本报记者 聂伟霞 叶寒青 通讯员 李 琳
  5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丽水向庆元颁发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这个奖,反映了浙南地方政府在保护廊桥上取得的卓越成效,同时,也是当地山区百姓保护廊桥行动向世界的一种展示。日前,本报记者在龙庆景三地进行了一次保护廊桥的调查,所见所闻,让我们深深感到丽水民间不让廊桥成“遗梦”的力量涌动。

  ——浙南民间廊桥保护的调查

  ■本报记者 聂伟霞 叶寒青 通讯员 李 琳

  

  乡民自建“指挥部”

  去年,台风“桑美”一夜之间吹走了庆元县的九座廊桥,即使身居深山有160余年历史的竹坪廊桥也未能幸免。

  听说记者来采访,庆元县左溪镇竹坪村村民放起了鞭炮。这些纯朴的村民除了热情好客之外,更多的成分是对我们寄予希望。

  一进村,村支书胡敬辉领着村里10多位老人把我们迎进了“庆元县竹坪蜈蚣桥重建工程指挥部”。所谓指挥部只不过是一座普通民宅,在门口挂了一块牌子而已。这是村里临时设立的,目的是有组织有纪律地管理廊桥重建工程。

  胡敬辉向我们介绍,指挥部成员共有15位村民,他们平均年龄有60多岁,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而最小的是村里的木匠胡淼,他今年41岁,前段时间,胡淼因修桥掏光了自己的积蓄,工程停下后,他便又到县城打工挣钱去了。

  百年廊挢毁于台风

  今年68岁的郑宗洪是第一个发现廊桥被大水冲走的。那是去年8月11日早上,台风刚刚经过,他冒雨跑下山想看看自己的庄稼如何,没想到山下小溪已是汪洋一片,横跨两岸的廊桥早就被冲得无影无踪,片瓦无存。

  “只要能找回木料,就可以重建回去。”当天,一些村民便沿着湍急的河水往下搜寻,经过三天的寻找,木料不是被冲得无影无踪,就是被别村村民捞了去当柴烧,碰到有的村民不肯还,胡淼就掏出钱硬是“赎”了回来。就这样,大家才找回了100多根木料,但对于重建一座廊桥来说,这点木料无疑是杯水车薪。

  知道重建廊桥缺资金少木料,竹坪村村民便纷纷捐资出力,有的把修缮房子用的木料扛到了工地上,有的捐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的养老本,还有的索性来到工地上挑沙搬石做起了苦力,8月14日,就在台风后的三天,胡淼找来了10多名木匠开始了重建廊桥的工程。

  没钱难倒整村人

  据资料记载,竹坪桥建于1842年,全长36.69米,净跨18.2米,有廊屋17间,因桥两侧倾斜下来的木檩,就像一只只蜈蚣脚,所以当地人都叫它蜈蚣桥,是庆元古廊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座。如按原样重建,竹坪廊桥建设资金要25万元左右,这对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竹坪村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到了去年11月,竹坪廊桥已修建了一半,但村里实在拿不出钱来,工程只好停工了。看着还不成样的廊桥,木匠胡淼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他说,三个月来,大部分木匠不仅每天餐风露宿,还没领过一分工钱。

  村支书胡敬辉说,到停工时,修桥已花费了八九万元,如果要把桥全部修好,至少还需10多万元,可是村里实在是无力支撑了。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重建廊桥的工地上。修建到一半的廊桥静静地躺在山涧上,虽然没有廊桥的靓丽身影,但至少可以通行了。村民告诉我们,竹坪廊桥位于浙闽古道上,曾经给山村带来了无比的繁荣,竹坪村最鼎盛的时期人口有近2000人,如今村里虽然只剩下二三百人,而且去年也通了康庄公路,但村民仍然喜欢走这条小路,因为它路程近,而且更省钱,更何况村里有10多名小孩读书要经过这里。

  没钱修桥怎么办?村支书胡敬辉蹲在地上闷闷地抽着烟,过了许久才站着说:“有一点钱就修一点,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建成的。”

  

  保护廊桥民间热

  从竹坪村村民自发建廊桥的事件中看出,保护廊桥,民间已经开始有一股力量在涌动。

  “在庆元,保护廊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便是资金。”庆元县主要负责人说,为了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廊桥之都”,面对修桥动辄就需要数以万计的资金,他心里有时也不免发慌。

  据介绍,庆元廊桥共有97座,从数量上来说是全国廊桥最多的县,去年9座廊桥被毁后,现在还存有88座。因大部分廊桥年久失修,修缮资金需1000多万元。这对于财政收入每年只有9000万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一的庆元县来说,显然是最大的难题。

  去年,为了在县城的松源溪上重建1992年毁于火灾的濛洲古廊桥,庆元干部群众纷纷踊跃捐款,开始捐资的第一天,就收到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27万元,杉木30立方米,捐款人数达1300多人。但要重建全长80米的濛洲廊桥总投资需要200多万元,民间自筹资金还远远不够。

  从2004年开始,庆元政府每年投入保护廊桥的资金约50万元,但只能顾及一些重点保护的廊桥,如国家级文保单位如龙桥等,其余大部分廊桥只能依靠民间保护了。而据庆元有关部门估计,四年来,庆元民间投入保护廊桥的资金起码也有200多万元。

  同样,在丽水登记在册的廊桥有134座,其中木拱廊桥有40余座,约占全国的一半。虽然目前资金是保护廊桥面临的最大困难,但各地民间对廊桥保护越来越重视。

  在景宁海拔1000多米的大漈村,为了保护修缮村中的三座廊桥,去年,村民自发筹资3万元对廊桥进行了维护,村委主任梅振坤说:“即使再穷,我们也不能让祖宗留下的遗产毁在我们手里。”

  在龙泉,一些村庄还专门成立了廊桥守护队,轮流看护和清扫廊桥。并配备了消防设施,以及张贴了“小心火烛,注意防火”、“保护廊桥,人人有责”等标语。

  ……

  前不久,浙南廊桥保护工作座谈会在龙泉市召开。会上,景宁、庆元、龙泉、泰顺四个县市的代表认为,廊桥保护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处处长姚金善说,廊桥由于木制结构难以维护,留存数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保护规划,古廊桥周边环境日益恶化。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浙南古廊桥的重任已摆到了人们的面前。两年前,浙江的庆元、景宁、泰顺和福建的寿宁、屏南五县签署了浙闽五县廊桥保护和申遗的联合宣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保护不力,遗产也有可能成遗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调查 00014 不让廊桥成“遗梦” ■本报记者 聂伟霞 叶寒青 通讯员 李 琳 2007-5-17 浙江日报000142007-05-1700019;48256F32002924A6482572AD0010293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