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新农村主题教育吗?”“知道。”“活动有没有用?”“当然有!受教育,更得实惠。”宁波江北区邵家渡村村民岑雪虎的回答响亮干脆。
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以来,宁波从创建和美家园到村企结对,从环境整治到扶贫帮困,15项重点活动谱出了一首首“惠民曲”。党员干部接受了教育,农民群众尝到了实惠。
“网上课堂”为新农村主题教育插上“翅膀”
受众:党员干部
【事例】:象山地处半岛,许多党员干部因在海岛、渔船上而信息不畅,难以及时接受主题教育宣讲培训。借助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象山建起了覆盖海岛乡村的网上课堂,将主题教育活动中的有关内容制作成课件进行播放。新开辟的“半岛新农村”视频点播栏目就有20多个乡土教材课件、103个农业实用课件和100部红色经典影片。
在宁波,现代信息网络为新农村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插上了“翅膀”。不仅在象山一地,全市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中国宁波网、宁波党员教育网、宁波农经网等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开设了大量“新农村建设”专题专栏,及时全面地传播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教育音像资料储存在资料库中,一次看不明白还可以反复播放。
除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科技手段,宁波市还组织1200名市县镇三级党员教育宣讲员和1600多所基层党校,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主题教育的集中宣讲和专题培训。据统计,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基层党校共开展培训602期,培训党员干部4万多人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农民唱主角得实惠
受众:普通农民
【事例】 “正月梅花香又香……”这是一出农民根据“十二月花名”自创的快板《夸花港》,现在已成为宁波花港村的“村歌”。每天晚上村民都会聚集在村头、文化活动室,用快板、走书、戏曲、二胡等表演《新农村建设说花港》、《快板颂》等原创节目。“用自己的方式讲我们眼中的农村,”村里表演《夸花港》最棒的农民盛娟芬说,“文化节目丰富后,村里打牌搓麻将的少了,矛盾纠纷也没了。”
吸引农民参与,在参与中受教育得实惠。宁波的主题教育在“巧”字上下功夫,不光在党员干部中“入耳入脑入心”,还要在农民群众中“生根开花”。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吸引农民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弘扬文明乡风。
有关部门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农民最盼望有一技之长,最喜欢文化下乡,于是就加大了文化下乡的力度,加强了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今年1月份以来,宁波各电影放映队为农村放映电影3000场,宁波艺术剧院下属各专业剧团深入农村演出350场;依托基层党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渠道,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完成各类农民培训34.48万人,其中转移技能培训8.24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6.73万人。
在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同时,宁波新农村主题教育还在村庄整治、养老保障等方面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很多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解决。
惠民为民扶贫帮困“一个都不能少”
受众:外来人员
【事例】 在鄞州区东吴镇童一村,来自安徽、四川等地的外来人员占了近一半的比例,村里腾出房子以最低廉的价格出租给这些外来户,并专门开设外来人员技能培训班,为外来人员子女解决就学问题。来自贵州的谭银凤在此打工已近5年,女儿由村里出面联系在天童小学就读,“这里对我们外来人员非常关心,大家都像一家人似的。”
宁波在主题教育中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针对280万名外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全市以开展“流动党员关爱行动”为突破口,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帮扶。开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和网站,为他们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建立流动党员专人联系和结对帮扶制度,设立困难救助金,评选“十佳外来流动党员”……通过外来人员中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辐射整个外来工群体。
此外,宁波还鼓励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结对”。鄞州区以创建 “和美家园”为载体营造和谐的大氛围,活动开展以来,包括外来工在内的家家户户行动起来,村容村貌改观了,公共绿化漂亮了,文化设施建起来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培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