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他们在这里放飞文学梦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坐在“关注民工生活,培育文学新人,放飞文学梦想”的绿色大背景牌前,民工文学爱好者代表激情飞扬,他们畅谈务工生涯里的创业成果、描绘梦牵情绕的文学理想,倾诉文学创作中的酸甜苦辣。
他们在这里放飞文学梦想
■ 本报记者 黄采君 竺大文 章瑞华
  和着春天的脚步,带着文学的理想,4月10日下午,远离故土来杭州创业的一批民工文学爱好者代表,走进了设在浙江日报大楼内的民工文学创作大型报网互动论坛直播现场,与有关领导、著名作家、广大读者和众多网友们一起直抒胸意。

  由浙江日报、杭州江干区委宣传部、浙江在线、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民工热线》栏目联合主办的浙江首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活动,在这个下午再次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民工文学创作大型报网互动论坛直播在浙江日报编辑部大楼内举行。浙江在线全程播放实况。新浪网、人民网、TOM网、上海东方网、中国江苏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也联合直播了这次网络论坛实况。截止直播结束时,直播画面和相关论坛访问量达到20多万人次,5000多网友观看了视频。

  坐在“关注民工生活,培育文学新人,放飞文学梦想”的绿色大背景牌前,民工文学爱好者代表激情飞扬,他们畅谈务工生涯里的创业成果、描绘梦牵情绕的文学理想,倾诉文学创作中的酸甜苦辣,并在现场即兴为大家朗诵自己的作品,博得了阵阵掌声。

  在论坛直播现场,网络内外,民工、网友、读者、著名作家、领导互动热烈,众人就民工文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民工文学的现实意义、民工文学的创作现状与他们的创作成果、民工文学的创作特色、民工文学的创作手法、首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活动的意义等,各自发表高论,交流十分融洽。

  民工文学爱好者的酸甜苦辣

  几年前,在杭州秋涛路294号,曾经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自行车修理铺,杂乱无章的铺子里不仅摆着各式各样的修车工具和自行车配件,还堆放着厚厚的一叠书。这个自行车修理铺的主人就是陈永安,当年他从家乡诸暨来到杭州创业,劳动之余也不忘诗歌创作,取笔名叫西芒。如今他已出版了《西芒诗选》。

  在直播现场,陈永安谈了自己多年来对文学梦的艰辛追求。他说:“对诗歌,我是从来就爱好的,小时候她是我梦想的一部分,现在诗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想把诗歌写好,提升自己的品位。”曾经,陈永安背着自己苦心创作的一麻袋诗稿,去找“浙江诗人之家”常务副主任王金虎。诗稿倒出来铺了一地,足足有21本,表露的是他对生活和前途充满的信心。

  这次参加民工文学创作大型报网互动论坛直播,陈永安带来了他已出版的诗集。在他的座位面前,摆着厚厚的一叠《西芒诗选》,那是他作为礼物,准备送给今天互动现场的观众的。

  主持人问他:“出了这本诗集之后,还在修自行车吗?”陈永安说:“是的,还在修。有一个大学生看了我的书,打电话到我的自行车铺,要买我的诗集。”有网友问:“你平时的工作是修理自行车,会不会灵感来的时候,刚好是修车修了一半,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陈永安说:“平时我就把纸和笔放在桌子边上,修车时一有灵感,随时记下来。”

  来自安徽界首的郭祥勤和来自安徽歙县的潘云华(笔名冬子),都已经在《浙江日报》的“钱塘江”副刊上发表过参加大赛的稿子。郭祥勤创作的是散文《房东大娘》和《公交车上的风景》,冬子创作的是随笔《透明人生》。他俩对民工文学创作也感悟颇深。

  郭祥勤现任杭州公交公司K2路公交车司机,工作特殊,平时开车,他很专心,没有太多杂念。创作就利用休息时间,积少成多。因为是爱好,从没言苦。也因为是接触人比较多的工作,他积累了许多素材,开阔了眼界。《房东大娘》是在打工的日子里,他接触的房东大娘比较忠厚,通过平时的观察,就把她对人对事的点滴写了出来,表达了一位民工对房东大娘的感激之情。这篇稿子在《浙江日报》登出来后,同事们看了觉得写得有生活气息,郭祥勤觉得有成就感,他很开心。

  而做过园艺工人,现从事广告文案工作的冬子在杭州打工已经9年了,家人都在老家。今年参加民工文学创作大赛,他创作了随笔《透明人生》。《透明人生》反映了社会的普遍问题,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透明一点,这个社会就变得更加的和谐。现场有网友问:如果你将来赚到了大钱,还会继续文学创作吗?冬子说:每个人的价值观各有不同,如果我赚了大钱,仍然会把文学创作当作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嘉宾领导的关注之情

  杭州江干区是外来务工者比较集中的地方,据初步统计,近年以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万民工在此创业打工。作为本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的主办单位之一,参加此次网络论坛的江干区委宣传部长郑桂岚谈起这次创作大赛,连说了三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大家关注的程度这么高。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民工朋友的热切关注与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二是没有想到我们的民工参与的热情是如此地强烈,他们热爱文学,并且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生活的理想追求。三是没有想到参赛作品的文笔是如此的流畅、老练和深刻,我阅读了《浙江日报》刊登的部分来稿,字里行间浸透着民工对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

  记者得知,杭州市江干区十分关心丰富民工的精神与文化生活,从元宵节灯会、到企业运动会、社区艺术节、合唱节的举办,搭建平台,民工以单独组队的形式参与,无形中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江干区还创办了“小白菜”文学社,吸引了很多的民工参加,每月推出一本《小白菜月刊》。

  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听了民工文学爱好者代表的发言,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我们这次推出的民工文学创作大赛,很值得!”他说,各位的发言给我一个很强烈的印象,也就是劳动创造世界。这种贡献表现在劳动者在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作为我们中国亿万劳动者大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工,改革开放20几年来,不仅为我们祖国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以他们的实践在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贡献。一方面,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创造实践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另一方面,他们当中本身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也在用笔进行文学创作。我们浙江日报不仅要在新闻报道中反映民工为浙江的现代化事业做奉献,我们的文学副刊版面还要为民工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为他们文学的进步提供园地,推动我省民工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表示,这次民工文学大赛的宗旨体现了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建设发展和谐文化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来讨论民工文学现象,应该很好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和第七次作代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和谐文化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这是总书记提出来的。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既是全国的文艺工作者的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民工文学创作的一个神圣的使命。

  “要体现和谐文化这样的主题,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做努力: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文学作品应该发扬一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工的生活是艰辛,但不等于他们的文学是灰色的。要高扬我们的理想,把我们个人的理想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我想这是我们民工文学的生命所在。

  第二应该在我们的作品中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我想,民工文学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体现,又是一种和我们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这样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第三点我觉得民工的作品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表现的是人间真情,是我们美的心灵,是美好的希望。”

  著名作家们的真知灼见

  许多民工文学爱好者谈到,文学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但也常常觉得这个梦想有些遥远,有些难以实现。一位来自安徽的打工妹说,她从小就想当作家,但是开花多,结果少。她诚恳地提问,在文学的道路上,该怎样继续前行?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接过话筒说,花开得多少没关系,但是有一点,千万不要否定自己的花。

  什么意思?王旭烽进一步解释说,就是因为现在的信息量很多,你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老是觉得不行,一会去仿效这个,一会去仿效那个,实际上民工最大的优势就是民工的身份和民工的生活体验,这是最宝贵,最独一无二的。文学创作的价值标准之一就是不可重复性,就是你的东西是别人没有的,无论如何,坚持自己个人的体验,这是很要紧的。

  她的回答勾起了在座的作家袁敏的记忆。她说,她第一次写作品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一个民工。她当时是在杭州一家企业当工人,每天做着非常辛苦的工作。作为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尤其是做夜班的时候,感到非常地压抑。那个时候觉得是文学给了自己一种支撑的力量,让她走过了非常艰苦的日子。

  事实上,两位作家对民工文学的前景都非常看好。她们一致认为,特别是当民工自己来写民工,不管在写作手法上是不是特别成熟,都对生活有一种切肤之感。而只有关心天下,关心民众的疾苦,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王旭烽后来提到西芒的一段经历,他本来要回家了,一怒之下,想把自己的手表卖了。王老师觉得这其中充满了戏剧性和文学性,但是把它放在生活当中,又甚至是充满了血泪的,这也是拼出来的,大开大合的人生也是辉煌人生。

  王旭烽老师充满深情地鼓励民工文学创作者。她说,100年以后,是否还有这样的民工潮,甚至于30年、50年后是否是这样,我都觉得未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用文学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将来在文学史上一定有自己的地位,因为它不可重复,没有人可以取代它。

  而来自“省诗人之家”的王金虎老师,则介绍了他们具体帮助民工作者的情况。现在,在这个诗人之家的144名成员中有60多人是民工文学爱好者。

  王老师和民工创作者接触很多,而接触越多,他就越受到感动。他说,他们写作品不是为了赚钱去写,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去写,他们写文学作品是抒发自己内心的快乐、辛苦,是自己得到社会认可以后的一种感激之情。他们写的东西像号角声一样,透彻,嘹亮。

  记者获悉,浙江日报和省作协有意向合作,准备在江南文学会馆,在西湖边最美丽的地方,办一个民工文学俱乐部,定期请民工朋友来喝茶和讨论作品,请作家来进行文学的探讨。

  会场内,参加的民工文学爱好者一个接一个发言;会场外,论坛上网友们的留言不断,气氛越来越热烈。王金虎老师不禁朗诵起了西芒创作的诗歌《远方》:

  昨日的梦幻今天的彩霞

  全都融进了姗姗的步履

  走远方难 难如上青天

  不走也罢 要走也罢

  走了一生无悔

  不走一生牵挂

  去远方为的是寻找失落的诗魄

  去远方为的是实现一生的宏愿

  哪怕远方路上有多少千难和万险

  远方只有通往明天的路一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他们在这里放飞文学梦想 ■ 本报记者 黄采君 竺大文 章瑞华 2007-4-13 浙江日报000132007-04-1300019;48256F32002924A6482572B9004134A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