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探访凡高
· 小师妹
· 漂泊的脚印
· 岳·麓·听·书
· 染发随想
· 杭州湾大桥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探访凡高
■叶 辛
  想写这篇文字已经好久了,迟迟没有动笔,是觉得凡高这个名字现在已被人提得太多、太多,原因是上世纪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凡高的一幅作品就价值几千美元到十万美元。有人作了统计,他短暂的一生画了600多幅油画和800多幅其他作品,那么他全部作品的价值当在两三千万美元之间。而到了60多年后的今天,凡高的一幅名作就能标到二三千万美元的价格。

  这个客观现实自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欣赏观,这一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毋庸置疑的。联想到凡高生前生活十分艰辛,生存遭受威胁,但他仅卖出过一幅作品,且价值不过区区几美元,这令人不得不想到人类的荒谬。

  凡高在他37岁那年就死了。他的自杀固然有精神病的因素,可也同他的生活极度贫困有关。想想加歇医生为他找的包食宿旅馆每天只收六法郎他都住不起,只能在加歇医生走后自己去找每天只收三个半法郎的咖啡馆。后来,他就在咖啡馆逼仄的小屋里死去。死之前他还一直在忧心:万一提供生活费的弟弟、亲爱的提奥失业了怎么办?提奥有了妻子,有了儿子,又要负担他的生活,一旦他失去弟弟的支持,唯一的可能就是流落街头成为一个叫花子。这样的折磨别说是对一个有精神病的人,一个时常有疯症的画家,就是对一个正常人来说,那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若是这时候有人发现了凡高的天才,或者说仅仅是有人欣赏他的画,买他的画,他能依靠创作养活自己,我想当时的凡高也决不可能走上绝路。

  这就是我执意要到巴黎市郊瓦滋河畔的小镇阿弗尔一走的原因,凡高生命的最后日子是在这个小镇上度过的。

  由巴黎飞往上海去的航班是在晚上,而在上午十点,我就被告之公务已如数完成,就是说还有大半天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于是,我就提议要到阿弗尔小镇上去走走,去看一看凡高生命最后60多天居住的小屋和他的墓地。

  阿弗尔早已不是100多年前偏僻的小村庄了。车子沿着马路驶去,根本无法再看到当年凡高所写到的茅草屋。如今的马路两侧都是一幢接一幢风格独具的小别墅,而且没有一幢是相似的,我感觉这里和枫丹白露那条街差不多,唯有宁静如故,美丽如故。在凡高生前写给弟弟的最后几封信里,他一再地称赞这里“景色非常美”、“景色美丽如画”、“美得使我心里想画,尽管我的画卖不出去,画它总比不画好。”

  我在阿弗尔小镇的镇政府前留了一张影,法国朋友说今天被称为市政厅的这幢小楼,其实就是当年村公所所在地,这有凡高的画为证。果然,我在小楼前侧看到了凡高油画的复制品,凡高画的小楼真的和我眼前这幢楼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小楼上多插了几面旗帜,小楼的外墙刷得很新。我想,从那时到现在这幢小楼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的阿弗尔人,多半是因为凡高的这幅画而在刻意保护和小心翼翼地使用着这幢小楼罢。我走到一处有台阶的地方,先看到凡高画的《阿弗尔的台阶》,接着又在挂在此画的地方看到了几乎和画面上同样的台阶;我来到上坡处一座教堂跟前,旁边也竖着凡高的油画复制品《阿弗尔的教堂》。我发现他把眼前的教堂画得真像,但也有差别:我眼前的这座教堂显然已经废弃不用了,它的窗户和门板上都钉上了十字交叉的板条。是的,历经100多年风雨剥蚀,教堂已经显得陈旧不堪,它已不像凡高油画上的当年模样!面对着凡高笔下的教堂,我忽然发觉它有股忧郁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画家当时的心境吧!

  我在凡高喜欢的小镇麦田边停留了很久,阳光辉煌灿烂,麦田散发一股法兰西小麦的清香,眼前的景物和凡高所画的景色几乎仍然一样,但不同的是,凡高所画的麦田上空,有着乌黑的、翻滚的云层,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几天里画下的那一幅《麦田上的鸦群》,那狂涛般翻腾的麦田和云朵席卷着乌黑的鸦群,我猜想,这不正是凡高当时狂躁不宁灵魂的象征吗?!

  凡高评价他自己的画质朴天真、诚实可信,没有半点故作矫情,他创作的画总透出他诚挚的艺术态度,感情十分强烈。他一生忍受了这个世界给予他的许多苦难和折磨,他最终把这种感受和不幸倾诉到他的画作上,他画的土地像在翻腾,他笔下的树似在挣扎,他画上的向日葵又像在燃烧着,所有这些,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阿弗尔,再看看凡高的画,我由衷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心作画。他的心始终感到“回到这里,我感到很凄凉,并且始终感到威胁着你、也压迫着我的那种风景”。他把这种风暴用黄色、紫色、绿色、白色、粉红色、黑色涂抹在画作上,表现着他的走投无路,表现着他的生命危险,同时也表现着他的不朽。

  我走出辽阔的麦田,走进埋葬着凡高和他的弟弟提奥的坟地墓区。墓区极为普通,铁门敞开着,没有守门人,在墓区的一个角落里我终于看到了凡高的坟,他的弟弟仅比他晚逝半年,葬在他的墓旁。

  阿弗尔午后的太阳照耀着这片麦田旁边的小公墓,我没有看到书上和画上的那种向日葵,也没有在墓地上看到人们追悼他俩的鲜花,两兄弟的坟墓被叶片似鸭舌板般油绿的植物覆盖着,使坟墓成浑然一体的椭圆形,只有靠墓墙的两座仅及膝盖高的墓碑上,明白无误地镌刻着他们两兄弟的姓名。

  [作者简介]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1969年去贵州插队落户,1977年开始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至今,共写作出版《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等文学作品40余本。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探访凡高 ■叶 辛 2007-4-13 48256F32002924A6482572730011CFA6;48256F32002924A6482572B9001128F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