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村庄就是大舞台
· 三位文化
能人的速写
· 乒乓球是我们的“村球”
· 网友留言
· 农民合唱团唱出名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音乐一响,心情舒畅,嘉兴黎明村欢快热闹的场景几乎每天上演
村庄就是大舞台
本报记者 沈建波 陈培华 通讯员 周丽燕
  “音乐一响,心情舒畅。”对36岁的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黎明村妇女倪玉芳来说,村女子舞蹈队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她一次不落地参加排练、演出,上班的疲惫似乎烟消云散。她说:“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回到了十七八岁。”

  倪玉芳在村里的一家羊毛衫厂工作,生产旺季时经常加班,倪玉芳为了排练,前一天会主动加班到夜里十一二点,把第二天的活先干完。排练和上班冲突时,倪玉芳就去找厂长请假,厂长总是笑眯眯地一口答应。

  在这个近5000人的村里,像倪玉芳这样热爱文体活动者随处可见。黎明村是远近闻名的“文艺村”,一个村里有11支文体队伍和140多名队员。听到鼓乐响起,吃过晚饭的村民们就走出家门,像溪流一样汇聚到灯光球场。看各支文艺队排练的人,多时上千人,少则三四百。这样的日子每周有三四天,从晚上六七点到九点多,村子变成了欢乐的大海洋,扭秧歌的、敲锣鼓的、舞狮子的、吹唢呐的、跳健美操的……演者起劲,看者点评,其乐融融。

  在黎明村村民们心里,唱歌跳舞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因此不再平淡。

  村里的第一支文体队伍是1999年几位老人组建的锣鼓队。接着,老人们三五成群组建了门球队、象棋队。

  村民们埋藏在心底的激情就这样被点燃了,女子秧歌队、女子健美操队、舞狮队等队伍接连出现。60多岁的村民甄金荣会吹唢呐、拉二胡、打快板,去年7月看秧歌队排练时,发现伴奏音乐效果不好,就建议成立一支民间乐队为秧歌队伴奏。从此,秧歌队的大姑小姨无论在哪里排练和表演,乐队的大老爷们都跟来跟去无私“奉献”。

  细看村文体队伍登记表,2004年是一道“分水岭”。此前的4支队伍中老年人多,体育活动多;此后的7支队伍中年轻人多、妇女多,文体活动门类多。村支书胡国敏的解释是:生活更宽裕后,村民的情趣更高了,参与的人群更多了。

  队员们的构成也很有意思,有下地种田的壮劳力,有在厂务工的小青年,有在家忙活的家庭主妇,还有经营企业的女老板。张茶芳与丈夫一起经营一家工艺品厂,生意虽忙,但秧歌排练从不耽误。说起文体活动的好处,29岁的舞蹈队员刘巧姝说:“身体好了、气色好了,每天干活更有精神。”

  村支书胡国敏显然看得更远,他想“用文体活动来推动工作”,并屡试不爽。前年修连村公路要征用周老伯家的两分水田,周老伯谈补偿时漫天要价。胡国敏委托村老年体协将周老伯吸收进来,参加镇农民运动会抛秧比赛。每天训练,周老伯与村干部朝夕相处,终于明白了村干部的难处,主动“认输”。

  “这就是文体活动的力量。”胡国敏不无得意地说。尝到甜头后,他想在村里再组建一支说唱艺术队,目的有三个:一是用小品、相声等新节目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二是自编自演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鲜事、身边事,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三是邀请外来务工者参与,让本村人和外地人多交流沟通。他诚恳地说:“记者同志,到时你们再来,我们村里又是一个新样子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村庄就是大舞台 本报记者 沈建波 陈培华 通讯员 周丽燕 2007-4-3 48256F32002924A6482572A90026749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