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村庄就是大舞台
· 三位文化
能人的速写
· 乒乓球是我们的“村球”
· 网友留言
· 农民合唱团唱出名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浦江文溪村村民能文又善舞
三位文化
能人的速写

本报记者 徐晓恩 徐贤飞 浦江县报道组 盛锋
  当我们来到浦江县浦南街道文溪村,村支书楼生伟激动地说:“‘村里文化能人很多:写诗,有“老诗人”楼英泗;写字有“书法家”楼生土;跳舞有“舞后”楼慧萍;还有太极“高手”云雅弟……“大家知道村里参加了‘种文化’百村赛活动,个个热情高涨呢。”

  舞后今年四十一

  楼慧萍是村里公认的“舞后”。她腰鼓舞、健身操、秧歌舞、民族舞样样在行,最近又迷上了韩国街舞。已经41岁的她,时不时就给我们来一个漂亮的转身动作。“这不算什么,到我们家,你才知道厉害呢!”她骄傲地说,“我们家就是一个‘戏班子’,就能出一台戏!”

  楼慧萍家来自一个快乐的家庭。爸爸楼基种吹拉弹唱都会,妈妈楼云银是村秧歌队的,而且太极拳和太极剑打得也非常棒。弟媳朱丽霞嫁到文溪村后,也被这里浓浓的歌舞气息感染,现在也是位“舞林高手”,民族舞、街舞、健身操样样都会。

  楼慧萍说:“听说我们村也参加了‘种文化’活动,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我正在跟爸妈商量呢,想我们一家人出个节目,给大家伙乐一乐。”

  年已半百“一支笔”

  文溪有能“舞”的,也有能“文”的。今年50岁的楼生土就是其中一位。五年前,他放下手中蒸蒸日上的生意,回家潜心学习书法。2005年,楼生土加入省书法家协会,成为该协会为数不多的几位农民会员之一。

  楼生土从小就喜欢书画,年轻时在家种过田,进工厂打过工。后来,他弃工从商,在生意场上滚爬摸打了十五六年。正当生意做得顺心时,他感到原先压抑着的“笔墨心”又蠢蠢欲动,“钱是赚不完的。有了钱,我们农民也想有点精神追求了。天天心痒痒手痒痒地想练书法,我就索性放下生意,一心一意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楼生土的书法多次在县、市以及省级大赛中获得嘉奖,现在已经是文溪村的“一支笔”了。但他依然非常谦虚,“学海无涯嘛。再说,我们文溪村的能写能画的太多了,我还要继续学习呢。”

  六旬老人写自传

  “带你们去看看我们村的‘老诗人’去!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写自传的人。”楼生伟说。在文溪村图书室里的万册图书中,我们看到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戴着老花眼镜,正拿着书仔细地看。“就是他,我们村的‘老诗人’楼英泗,也是村图书室的管理员。喏,那几张挂着的诗,都是他自己写的。”

  老人听到我们走动的声音接上了话头,“什么诗呀,不过是老农民自己瞎写的小东西,大家见笑了!”今年69岁的楼英泗,只读到小学毕业。2004年,村里办起老年大学后,他重进课堂,主修文学和书法,“年轻时,忙生活,没时间读书;现在,人老了读读书,也是种乐趣。”

  几年“大学”读下来,楼英泗的文学水平日渐提高,常常诗兴大发,写上几首。“这首是我去年冬天早上锻炼时候写的:冬醒虽知晓,耳闻雀噪巢。顺其自然起,不想当英豪”。如今,楼英泗的另外一部作品——自传《简洁》,也正在紧张的创作当中。他用满是皱纹的手给我们比划道,“我现在刚写到我45岁的时候,得抓紧时间写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三位文化
能人的速写
本报记者 徐晓恩 徐贤飞 浦江县报道组 盛锋 2007-4-3 48256F32002924A6482572B1002FFCA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