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时尚扫墓:在马寅初墓前演话剧
· 感悟长眠的历史文化积淀
· 洋溢“喜情”的人文纪念馆
· 网友留言
· 让名人墓成为“散步地点”
· 名人墓地,该成为怎样的“文化家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感悟长眠的历史文化积淀
  以瞻仰名人墓为主要文化诉求的“陵园游”,在杭州才初露苗头,在上海却已掀起舆论热潮。

  清明前夕,上海福寿园、滨海古园、海湾寝园等公墓向公众发出“都市陵园游”的邀请:来墓园踏青旅游、静思人生。

  坐落在国家级旅游区佘山、天马山和淀山湖间的福寿园,是上海目前一家较著名的公墓。

  该园企划部副经理王斓介绍,将墓园免费开放,辟为旅游景点,是考虑到上海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各界名人精英都在这里留下过深深的足迹,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当他们的人生谢幕后,现代文化陵园就成为人文资源独特的荟萃之地。游客置身在墓园中,可以感悟这里长眠着的很多历史名人的精神积淀,能够激励自己。

  “陵园游”的反对者认为,公墓在人们心中历来是“阴冷萧瑟的地方”,与其去瞻仰名人墓碑和艺术雕塑,还不如去书店买些书,来读一读这些人物的生平传记更加适合。

  而支持者认为,名人公墓具有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可能。

  谈及福寿园推出的“现代陵园人文游”,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顾晓鸣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重建生命沟通的文化,缅怀祖先。

  他说,在西方,教堂后面就是墓地。我们没有必要把逝者看得那么恐怖,应该倡导新的丧葬文化,这才有利于死者和生者的精神“沟通”。

  去年,福寿园接待了包括交大CEO班、电影学院学生等慕名而来的团队。“这才引发了我们想利用好这个平台,组织更多的白领来园游览的想法。”王斓说。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表示,在上海,已经有6家公墓通过园林化、人文化和艺术化,“将公墓变成了文化公园”,为城市珍藏起了一份份珍贵的人文历史。

  王宏阶说,经过20年的努力,福寿园、滨海古园、海湾寝园、长安公墓、汇龙园、华侨归园等6家公墓,通过规划和形式上的设计,已经可以与公园媲美,改变了墓地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传统印象,使之成为文化旅游胜地。   

  不过,王宏阶表示,目前上海有44家公墓,并不是所有的公墓都具备条件转变为公园,“我们提倡有条件的公墓可以进行探索,但必须以节约土地为前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感悟长眠的历史文化积淀 2007-4-3 浙江日报000102007-04-03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