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医院为啥竞唱“奢华咏叹调”
· 高楼拔地,往往患者掏腰包
· 中国一座大城市的CT,比整个英国的还多
· 听诊器消失
的背后
· 设施豪华,但华而不实烦恼多
· 让医院“奢华咏叹调”遭遇“终止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楼拔地,往往患者掏腰包
  从安徽陪父亲来上海一家大医院看病的小周,仰着头打量着周边的几幢大楼,然后怯怯地问身边一位保安,他要去的医院门诊大楼在哪儿。保安指了指他身后那幢二十几层的高楼。

  “呦,抬头都看不到顶,我还以为是大宾馆哪。”小周有些惊讶。阳光投在通透的玻璃幕墙上,有些晃眼。他用手遮住两旁的光线,贴着玻璃往里看,视线穿过一排长势良好的南方植物,抵达门诊大厅里的熙熙攘攘。

  小周领着父亲朝门口方向走,边走边感慨:“这架势,不像宾馆,像电视上看到过的飞机场。”

  小周不是第一个因为医院建筑高档而发感慨的人。在这家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家住斜土路的徐阿姨和记者聊起了医院的大楼,“大兴土木的可不光是这一家,你去看看,这几年,好多家大医院都建了新楼,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豪华。”

  医院“大兴土木风”,始于上世纪90年代。据资料显示,在那之前,我国县及县以上医院中,有1/4的医院是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建造的,近1/3的医院建筑是砖木及土坯结构,而且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这些医院的环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改善医疗条件、就医环境,成为那时实际而迫切的要求。

  然而,在改善医疗条件的过程中,一些医院开始盲目追求豪华。一位在卫生系统工作20多年的工作人员分析,有些医院的负责人认为,哪家医院楼建得漂亮、医疗设备贵,哪家就能赢得更多的病人,从而能使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流行的理念是,谁先跟进,谁就抓住了机遇,也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于是,一股轰轰烈烈的“大兴土木风”来临了:你造10幢楼,我就建12幢;你修亭台楼榭,我就搞欧式大厅……造楼竞赛不断升级。本来因防范灾情所需,医院最忌讳建高层,但在一些决策者看来,“高度代表气度”,于是,你造10层楼,我就造20层楼。

  据统计数据显示,“九五”期间,上海在医疗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为24亿元人民币,而从2001年到2005年投资额几倍上升。近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单个医院建设资金达到几亿元,甚至20亿元、30亿元,已经不再是神秘的传说。而喧嚣背后,盲目求大的外延式增长其实压抑着医院的内涵发展,在一阵风似的建设浪潮中,医院盲目追求现代化、盲目照搬国外、盲目攀比,从而也暴露出缺乏系统规划的弊端。

  更何况,医院纷纷盖大楼,钱从何处来?

  国家卫生部去年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院长期负债额达350亿元,2005年全国医院用于建设的资金为185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只占23%。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很小,医院靠贷款和自筹资金盖楼、添置设备,其中自筹资金部分主要靠业务创收解决。

  医院盖高楼,掏的却往往是患者的腰包。一位读者在来信中谈及这个问题时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该做检查的,医生会叫你做个小检查;该做小检查的,就叫你做大检查;该住院5天的,就请你住10天;开的药,也仿佛应了那句台词,‘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疗效又好又便宜的药,好像在医院里集体失踪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高楼拔地,往往患者掏腰包 2007-4-2 浙江日报000102007-04-02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