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兄弟姐妹、什么是叔叔婶婶、堂哥表妹,对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也许将来只能通过书本弄清楚。但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这种传统亲情会带来的照顾、谦让、协作、宽容之情,又从哪里弥补呢?社会学家为此担忧,家庭组织成分的改变,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一代人人格的成长。
嵊州一帮小学教师就团结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力图为自己子女弥补这种可能的缺失——
感人同胞情
成了上一代留下的传说
一位父亲经常对女儿说起自己以前的人生,无比感激当初姐姐给别人做保姆供养他读书,他才有了今天。说起他们之间的姐弟之情,他常表现出一个男人不常让人看到的多情。
这位13岁的女孩子也因此特别渴望父亲所说的这种亲情,梦想自己有个姐姐或者哥哥,那多好啊。但是,因为是独生子女,她却提前尝到了孤独的感觉。她在日记里写道:“我最好的朋友可能就是我自己。我是唯一能了解自己的人,也是唯一能安慰自己的人。”
能不能给现在的孩子们找一个“兄弟姐妹”,让他们一起玩,相互在一起住几天?嵊州逸夫小学为此特地成立了“家庭教育联合会”的组织,以消除孩子们的孤独、培养他们的兄弟姐妹之情。据说,半年下来效果不错。
小孩子懂什么是孤独吗?中小学开学的第二天,当我前往嵊州采访逸夫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张利勇老师时,70年代的他没有急着回答,他拿出了一大叠资料,给我看有关孩子们孤独感的新闻。
一份教育研究机构关于“80年代独生子女的孤独与亲情”的调查显示,61.3%的人认为,独生子女更孤独寂寞,幸福与悲伤很难与人分享;66.9%的人希望家中能有兄弟姐妹与自己做伴。
张利勇说:“虽然有些孩子甚至还不知道‘孤独’这个词,对孤独感也是懵懵懂懂的,但是他们内心的孤独,是存在的,只是大人不懂!”
指甲四年不用剪
只因为一孤单就啃手指
为了让我有个切身感受,他让老师到班里叫来了四个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各一个。让他们说说以前放学后,自己在家干什么,和谁玩?
一年级的宁宁说:“放学了,我就到妈妈办公室,我做作业,她加班,她没时间陪我玩;同学呢,也都回家了,也没有人和我玩。妈妈忙完了回到家,就要做饭,也不能陪我玩。我只能和玩具娃娃玩。爸爸很忙,回来我早就睡了。”
“我爸爸一有空就去打麻将,没空陪我玩,妈妈她自己备课都来不及,根本没时间陪我玩,我除了看看电视,还能干什么?”二年级的涵涵一说起来,就好像要生气。
另外两个孩子,一个因为没人陪他玩,干脆看恐怖的书;一个从一年级开始喜欢上了啃自己的手指甲,四年多来,指甲从来没剪过,因为被啃得根本长不起来。
“如果说他们的孤独是因为家长没时间陪他们玩造成的,那么家长有时间陪他们玩,是不是他们就不孤独了,其实也不见得。”张利勇以自己的儿子为例,他说妻子也是当老师的,不管多忙一定要抽空陪儿子玩。在这一点上,夫妻俩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仍然无法排除他的孤独感。
建立家庭联合会
“人造”兄弟姐妹
有一次,张利勇的同事带孩子到家里来做客,没想到,儿子看到家里来了个小哥哥,人马上变了,立马活跃起来了。两人很兴奋地钻到储藏室里,把所有的玩具都倒腾出来。同事想去阻止,说:“你都读三年级了,还和小弟弟一样玩这样的玩具?”没想到,两个小鬼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好玩了,你们大人怎么知道?”
这次,让张利勇发觉,“其实他们不在乎玩什么,怎么玩,而在乎和谁玩,是和大人,还是和同龄人?”
在几次家访中,一些家长也觉得现在的孩子太孤单了,回家后除了看看电视,不知道该干什么,没地方玩,没东西可以玩,更没有人一起玩。张利勇还发现孩子们在学校是好玩伴、好朋友,但出了校门就“分道扬镳”,各自回家,各自做作业,哪怕是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幢楼也很少有联系。
去年10月,张利勇让孩子们多几个“兄弟姐妹”的想法出笼了。请别家的孩子到家里来玩,让孩子们得到快乐的同时,弥补孩子的兄弟姐妹之情,家长还可以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校长的认同。
考虑到实际的操作性,决定先在学校老师中试验起来。
很快,倡议书一张一张贴到了学校的各个办公室。没两天,学校里有12个老师报名参加。10月12日,“家庭教育联合会”成立起来了。当时,张利勇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孩子多几个“放学后的伙伴”,培养他们之间的兄弟姐妹之情。
家庭新来小“兄妹”
孩子成长快一截
加盟的家庭成员要选择孩子的同学带回家一起生活几天,相互之间进行轮换。这实际上是给孩子强行制造了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面对以前从来没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原来自己一个人玩的玩具,现在要和别人一起玩了,怎么玩?吵起来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让两人都开心?原来在家里不喜欢吃的东西可以不碰,到了同学家里,自己吃不吃?是要给同学家留下好印象,还是让同学给自己做榜样?碰到问题和困难,要不要向对方请教?等等。
“正是这些看似很细小的问题,一点点地改变孩子们之间的关系。”美术老师裘乐园对女儿的明显变化深有感受地说。
她四年级的女儿悦悦原先内向胆小,独立性也很差,整天粘着妈妈。到同学家和小妹妹一起住了一次,就变得活泼开朗多了,不再像以前一样了。在同学家里,改掉了挑食的不好习惯,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女儿还学会了烧榨面。两人还一起上菜场买菜,和卖菜的老婆婆还价钱,也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了,现在的早餐就是女儿去买的,以前没有妈妈陪着是怎么都不肯下楼的。
最重要的是,以前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闹起来,而且不愿意和比自己小的朋友玩,在玩的时候处处要照顾小朋友,不乐意。现在不一样了,学会了怎样去关心和照顾别人。特别是出现矛盾的时候,也懂得了谦让,不再非要大人出面去解决,有时,她们会想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大人想都想不到。“现在两个小姑娘住在一起同进同出,感情很好,就像姐妹一样。”
裘老师说,随着孩子们之间相互的“家访”,平时孩子身上一些发现不了的优点和缺点,也慢慢暴露出来了。而且从别人孩子身上也能看到很多优点,孩子的变化也在影响家长们的教育方式。
用孩子教育孩子
已成“两会话题”
在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29名委员也为处在孤独中的独生子女表示出了担忧,认为“独生子女不能跟兄弟姐妹一起玩乐,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其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从人的情感层次讲,至少可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亲情方面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母及堂兄妹、表兄妹等。现在堂、表这些层次都没有了!这是人伦的缺陷,容易导致人性的变异。”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教育家纳特尔早就说过“要用孩子教育孩子”。一直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也提出,靠一家一户教育不好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要“以群治独”。他认为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孩子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此成人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缺乏伙伴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