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家住北京景山吉安所北巷的待岗职工朱小沅根本没想到,11岁的儿子会在今年初突然查出患上了白血病。
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的积蓄花光了,房子租出去了,东挪西凑才凑足8万多元住院押金。孩子猝不及防的一场大病,让一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窘境。
不过,最让朱小沅想不到的是,就在他一筹莫展为儿子的病情奔波的时候,东城区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已经把他家纳入了统计对象,通过电脑“算”出他家的困难程度在东城区排名第六。春节前,居委会主任拎着米和油,拿着救助低收入困难家庭的5000元救助金来到了朱小沅家。如同雪中送炭,这笔救助金从申请、审核到发放,前后只用了一个多星期!
遭遇不幸的朱小沅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过去,提起救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月人均收入低于310元的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对“低保线”上的人群救助得较少,发放救助款的时候也是每个街道平均分配名额。去年,东城区一套完整的“社区救助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并率先在景山街道和8个社区委员会试行。与过去粗放式管理不同,这套信息系统在核定救助人群时可不是平均分配救助名额,也不再把经济收入作为惟一标准,而是尝试“优先救助最困难家庭”。
谁家更困难,电脑算一算。这套社区救助信息系统“记忆”着全区15类、近2万名救助对象的基本信息,综合了过去16个委办局掌握的188项市民信息,不仅包括基本的姓名、年龄、月收入,申请救助的家庭还必须如实填写家中是否有房产、是否有汽车、是否有人患严重疾病、是否获得过其他形式的救助等。所有这188项信息会根据对家庭成员生活影响程度的不同被转化成相应的数值,还要参考特定困难情形、本人就业能力和意愿以及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等不可量化因素,最终通过电脑对全区所有的困难家庭进行精确的综合排队。
2月13日,东城区民政局募集到25万余元善款后,立刻使用信息系统的智能救助和资源配置功能,对全区10个街道办事处申报的132户低收入家庭进行了智能分析。大排队的结果出乎意料,一批非低保户因就学、就医、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困难,或近期虽然受到各项政策救助但仍然生活困难的家庭浮出水面——在排名前89名的困难户中,像朱小沅这样够不上低保标准但确又有实际困难的家庭占了一半还多。
从他们个人提出救助申请到有关部门核定审批、公示核实,再到最后发放救助款,所有的过程都通过网络解决,各有关单位信息共享、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或遗漏救助对象。而且整个过程网上公示,只要符合条件,申请人一个多星期就可以拿到救助款。而在过去,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两个月。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正在着手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考虑救助对象的各种贫困因素,而不仅仅是现行的经济收入一项。东城区的试点经验也将于年内在全市推广。(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