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全国“两会”新闻·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一只垃圾箱与“农村环保革命”
· 浙江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议案九十四件
· 要闻简报
· 我省近万家企业签署“质量诚信宣言”
· 傅企平“鸟巢”探花木
· 深入基层抓督查 夯实基础保平安
· 让外地子女“常回家看看”
· 会展业要走科学发展之路
· 让千年古运河流淌不息
· 社会责任,决定着企业的生命
· 质监“3·15”昨启动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招聘启事
· 让求职者擦亮眼睛找工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就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这一主题举行大会期间唯一的媒体集体采访活动——
让千年古运河流淌不息
本报记者 苏晓春 袁 艳
  今天的北京阳光明媚,在人民大会堂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个名词所吸引——京杭大运河。上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我省政协委员刘枫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作了《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大会口头发言。下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又在人民大会堂为这一主题举行了大会期间唯一的媒体集体采访活动。

  京杭大运河,这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这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通道,正以一种渴望焕发青春的姿态流淌而来。

  重新理解大运河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今天的大会发言中,刘枫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向大家展开了一幅京杭大运河的美丽长卷。

  他说,在长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初步有效保护的今天,我们要加倍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大运河开凿至今,虽经千百年历史沧桑和社会演变,但其集航运、灌溉、防洪功能于一体,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它更是南北重物资运输和长三角经济的水上重要通道,年运输量相当于3条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文化遗存众多,沿岸风光无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运河犹如一条晶莹璀璨的项链,沿河各城市就是这条项链上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文化根脉不能断

  2006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学者,全程考察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在杭州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通过了一份《杭州宣言》。目前国务院已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也已将大运河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是保护和申遗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些河段污染严重,堵航现象时有发生;运河上的古代水工建筑及古建筑被“建设性破坏”困扰;沿河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消亡……面对这些,刘枫委员和考察组专家学者们感到十分担忧。更严重的是,长期以来大运河的保护和整治,存在条块分割、多头并管的局面,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机制,尚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文化遗产家底不清,基础工作还十分薄弱。

  “不能让‘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断流!”有识之士发出呼吁。

  申遗是一次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大运河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之大,这个文化遗产既是人文的也是自然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更有点线面相结合的,古代、近代和现代一脉相传,沿河还有大量文化村居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表示:“这样宏大的系统,如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没有先例。但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刘枫也建议,在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过程中,要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尽快编制《京杭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希望国务院尽快制定《京杭大运河保护条例》,推动这项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期待钱塘展新颜

  大运河,犹如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北京,一头挑着杭州。

  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中,本报记者就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向刘枫委员提问:杭州作为大运河的另一端,这几年来在大运河保护和发展上的实践,对其整体保护有何借鉴意义?

  刘枫认为,大运河杭州段近年来在保护工作上做得比较好,杭州市在很短时间内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运河博物馆,这对全国来说非常有意义。据介绍,近年来,杭州市在大运河杭州段的整治、保护和开发中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疏浚河道、构筑两岸道路网络、构建沿岸景观带、实施文化旅游工程、营造运河休闲生活区等途径,改善了运河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刘枫还认为,杭州今后在重要历史街区保护、部分河段和一些桥梁的保护工作上,仍需继续努力。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叶文玲也提交了一份有关保护京杭大运河的提案。她认为,保护京杭大运河是每位浙江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新闻·本省要闻 00002 让千年古运河流淌不息 本报记者 苏晓春 袁 艳 2007-3-12 浙江日报000022007-03-12000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