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3月7日讯 (记者 程为民 应建勇 通讯员 林亮) 新学期刚刚开始,杭州江干区丁桥小学的师生们格外忙碌和兴奋,因为这是他们在老校区的最后一个学期了。从教室看出去,几百米外就是他们9月份将要迁入的新学校——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丁兰实验学校。
冠名“实验”两字的学校,大都办学质量较高或办学特色明显。老师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了,这几天忙着整理杭师院专家布置的“寒假作业”,新学期会有不少专家来听课点评,并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系统培训。
孩子们更多的是兴奋与憧憬。在丁桥小学就读的孩子来自周边的6个村、5个社区,大都是丁桥大型居住区的拆迁户。今年6月,首批1084户就能领到回迁新房的钥匙了。因此,看新房子和看新学校成了很多家长和学生今年过年的“新节目”。
可容纳1000多人的大礼堂、900平方米室内篮球场、200米塑胶跑道、阶梯教室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而家长们还被学校不少细节所吸引:各栋教学楼之间都用廊道连成一体,雨天孩子要换教室上课不用担心淋着了。考虑到千名学生一同到食堂就餐不方便,新学校专门安装了一台运饭菜的电梯,确保孩子们坐在教室里也能吃上热饭热菜。五年级学生戴书恒催着爸爸到新学校来了两次,里里外外看了个遍。爸爸也替儿子高兴:“这么漂亮的学校,就是在城里也难找!”
2004年正式启动的丁桥大型居住区,以当地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为主,建成后可容纳10万人居住。为类似的居住区建配套学校,有不少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在领衔设计的中标单位副总建筑师眼中,完全是“小菜一碟”,可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第一稿、第二稿被全部推倒重来,指挥部请来区教育局、丁桥镇政府和设计师对话,从功能、风格到细节一处处推敲。最后,设计所所长亲自出马,前后五易其稿,设计方案才正式通过。
之所以这么认真,是因为“教育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未来。给拆迁户孩子建的学校,不能应付应付,就是要让人家眼热”。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这样说。
如今,建一所好学校的接力棒传到了教育部门。2006年底,与杭师院的合作协议正式签订,相关的课题研究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杭师院原初等教育学院院长谢广田将长驻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接收骨干老师当徒弟。江干区教育局还表示,今后区里引进的优秀教师将优先放到“丁兰”,争取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现在的69%提高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