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卢浮宫7亿欧元“下嫁”阿联酋
· 三前辈反对“出售”卢浮宫
· 世界在变,文化随之而动
· 阿布扎比的“后石油焦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世界在变,文化随之而动
  事实上,博物馆涉足商业早就是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200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上,时任法国国立博物馆联合会主席的菲利普·迪雷为此做过专题演讲。他指出,20年来,西欧及北美的博物馆全都忙于馆舍更新、扩建,以及藏品的修复和收购;不断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策划各种赢利项目。1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博物馆三大传统功能:收藏、科研和教育正在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博物馆不但需要继续扮演文化橱窗、科研阵地的传统角色,还要充当经济发展的媒介。因此,博物馆人员面临一个近乎两难的课题,用直白的话说,他们不但是学者,是教师,还要是商人。

  博物馆经营和商业运作联姻,合作底线到底在哪儿?“卢浮宫”这三个字,究竟能不能像著名商标一样,授权商业伙伴合法使用?火热的论战拦不住这样的事实:世界著名博物馆的金字招牌早就在博物馆的经营、运作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2005年11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结束长达数年的内部改造重新开放,当地一家审计事务所认真调研后发表评估报告,认为由此曝出的经济冲击力,将在三年里为现代艺术博物馆带来高达23亿欧元的巨大回报。

  来自纽约的古根海姆基金会面对“博物馆经济学”的强烈冲击,非但没有扭捏,反而迎头赶上。目前,以“古根海姆”冠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分布在世界五处——纽约、威尼斯、拉斯维加斯、柏林和毕尔巴鄂,均由一流建筑师设计。尽管在某些艺术评论家的眼里,基金会主席托马斯·克伦斯狂妄自大,实际上,他却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艺术经营者”。在他看来,文化圈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行业规则,既要妥善保护先辈传下的丰厚遗产,又要把它发扬光大。我们应该“去学学怎么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从多种角度利用前辈遗产”。这种变化,应该是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托马斯·克伦斯不乏成功的经验:“当年我决定在毕尔巴鄂开设分馆,大家都把我看成一个疯子。可是结果怎么样?1997年对外开放以来,这个博物馆一共吸引了900万名参观者,而它所在的这个西班牙城市,此前几乎不知道旅游业是怎么回事!”

  当“艺术论坛”转载三位学者关于反对“阿布扎比卢浮宫”计划的公开信、广泛征集签名试图在文化界激起大辩论的时候,有业内人士表示不解。法国盖布朗利博物馆(原始艺术博物馆)主席公开表示,不能用20年前的标准,评判现在的一切:“博物馆需要尽量敞开大门,以前所未有的宽度、广度接近公众。至少,我们不是第一家这样做的!”

  的确,就眼下而言,除去“阿布扎比卢浮宫”计划,蓬皮杜中心已经和中国上海签下开设分馆的协议(馆舍确定为一座1920年建成的上海老建筑);罗丹博物馆分馆也即将在巴西的巴伊亚州开门营业(“巴伊亚罗丹博物馆”的名字和商标使用权已经在巴西工商无形财产学会注册成功),62尊石膏像落户巴西,租期长达三年。再看卢浮宫,城堡中庭“金字塔”下的商务晚会搞得有声有色,一次收费4万欧元,一年大约要举办上百场之多,还不是借着卢浮宫这块“商标”赚钱?有趣的是,就在法国文化界闹得沸反盈天的时候,阿布扎比传来的消息是,卢浮宫只是他们的首选合作伙伴,其后尚有数家欧洲知名博物馆对这个计划虎视眈眈,谈判要真是山穷水尽,不愁找不到合作伙伴。也许,正是由于阿布扎比有这样的成竹在胸,卢浮宫才最后花落伊家吧。

  (综合新华社、《世界知识》杂志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媒体点击 00009 世界在变,文化随之而动 2007-3-8 浙江日报000092007-03-08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