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杭州育才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从思想品德课老师那儿,领到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算账——算算父母培养自己,要花多少钱?
这笔账,育才中学已经算了7年,总共有2340多名学生算过这笔账。校长说,“通过算账,许多学生在这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像突然间长大懂事了。这种‘算账教育’,我们将长期坚持下去。”
42万元养大一名大学生
账是这么算的:一是算一算到目前为止,父母已经在自己身上花了多少钱;二是预计高中、大学的教育和生活费用,父母又将支出多少;三是算一算如果工作后,你每月孝敬父母多少钱,按这个数计,要经过多少年才能还清父母之前对你的投入;四是给父母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算账的感受。这份作业,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
记者拿到了两个班级共58名学生的“账单”。在1-13岁父母已经支付的费用方面,平均每个孩子花费了19.28万元;预计继续完成中学、大学的学业和生活费用,父母将再支出22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大学生,父母将支出42万元。
“民办初中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在培养孩子方面舍得投入,因此,42万这个数字肯定是偏高的。”孔涵韵老师说。
记者注意到,即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也是“身价”悬殊。在已支付的各项费用当中,包括新生儿、幼儿园、学前辅导、玩具、饮食、衣着、学费、培训辅导、书籍文具、旅游休闲、交通、医药、保险、其他共14个门类,最“贵”的一个学生已经花了150多万元,而最低的不到7万元。其中,差距主要集中在学费和吃穿方面。
分析原因,这批孩子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正赶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已经富裕起来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择校费和各类培训辅导花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同时,他们的父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小时候吃过苦,因此对于自己的宝贝孩子,在吃穿上也特别舍得花钱。
“一开始,这只是我们思想品德课非学科性作业方面的一个小创意,作业收上来了,达到效果就完了,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并没有下工夫,”校长郜晏中说,“如果能将这几年的调查报告积累起来,也是一份能从侧面反映社会发展的很有意思的样本。”
孝心还恩需要35年
在调查报告上,还有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有孝心要报答父母,你工作后每月给父母__元,大致需要__年才有可能偿还这笔费用?”
孩子们答案各异,大致算来,如果每月“还款”1000元,要“还”35年。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在调查报告上,孩子们纷纷写下自己的算账感受:“感动啊!父母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一辈子也还不清!”“觉得十分幸福,长大定当孝敬。”“平时总嫌零花钱不够用,现在想想,这样向父母要钱太不应该了。”
孔老师说,算过账后,孩子们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花钱大手大脚的少了。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因此,同学生日时互相赠送礼物、请客吃饭等现象比较普遍。“我们班有个男生,原来花钱很‘豪爽’,‘视金钱如粪土’,现在知道节省了,身上都基本不带零花钱了。”初三(1)班的班主任曾卫虎说。
学习热情高了。通过算账,不少学生开始反思如何回报父母。“父母花这么多钱,就是为我提供最优秀的环境;如果我学习不好,父母这些钱就白花了。”“这笔钱我可能一辈子都还不了,但目前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让父母开心。”“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没有好的收入,也就没有钱来回报父母了。”
亲子关系改善了。学生小吴的父母都在经商,经常很晚才能回家。小吴也曾因此怨恨父母:“他们只关心他们的生意,从来不关心我,只知道给我钱。”小吴为此很少跟家里说话,即使说话,大多是以吵架告终。父母不在家,就一个人看电视,作业能拖就拖,听到楼下父母汽车回来了,就回自己房间将门“砰”地碰上。但算账过后,小吴父母发现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作业再也不用“拿着鞭子”跟在后面催了;嘴巴开始甜起来了;父母回家,知道拿出拖鞋给父母换鞋了。
小吴为何能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我们这个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和父母创造一个静下心来说话的机会”,孔老师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一听父母讲话,就把耳机塞上了。而为了这次调查任务,孩子和父母就必须一起坐下来,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双方成了合作者,地位是平等的,有了对话的语境。对于那些家里关系紧张的孩子,我还要故意‘刁难’他们,让他们回家再多算几遍。”
“其实,有些家长是反对我们这项调查的,他们觉得,父母的投入是不计回报的,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感情也不是金钱就能计算的。这样的调查,是不是在误导学生,两代人之间就是投资回报这么赤裸裸的功利关系?”孔老师说,“但调查的结果显然是让人满意的,原本有意见的家长也给我们打电话、写信表示感谢。”
郜校长认为,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理所当然。而空洞说教式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但难取得实际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通过诸如算账、感恩这样的活动,真正触及他们的灵魂,这样的教育才能切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