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主导的社会里,各种科学技术的交叉和思想的融合都会呈现出绚烂的风光,而最近的一朵奇葩尤其引人注目,有人已经欣喜地判定它将予以经济学一场变革。它就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前沿“神经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经济学”,所融生而出的神经经济学。
这门学科是经济学主动寻求神经科学的方法而快速衍生出来的。主流经济学一般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基础,神经经济学却给这一基础以强有力的一击,这就是通牒游戏。游戏是这样进行的:先给参加者甲10美元,然后让他决定从这10美元中分出一部分给参加者乙。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给乙1美元的情况下甲的收益最大,他能获得9美元。而乙则应该接受甲的这一建议,因为得到一美元总比一分钱都没得到要强。可是,普林斯顿大学大脑、智慧与行为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乔纳森·D·科恩进行的实验(经常通过大学生),揭示的实际情况与“理性最佳方式”相差甚远。充当乙角色的参与者们在听到甲只给他们1美元或2美元的建议时,无一例外都拒绝了甲的提议。参照实验把甲替换为电脑,结果不论电脑给出了分多少钱的建议,角色乙们都很乐意接受。经济学家对此唯一的解释是:在和人游戏时,人会觉得钱太少,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在和电脑游戏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结论是:我们理智的大脑更多的时候是不讲“理”的,而是感情用事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野心勃勃的学科,它当然没有满足这点起步的精彩。他们借助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观测、研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受试者的大脑变化情况。当角色乙接到甲少得可怜的提议时,他们大脑岛皮层部分就会变得活跃(岛皮层是大脑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部分,它与愤怒、厌恶等负面情绪有关)。对此,经济学家极其兴奋,有人甚至预言,利用这项成果,年轻人可以迅速快捷地寻找到更加般配的伴侣,管理者也可以寻找到更加合适的雇员。当然,经济学者想的更多的还是怎样利用它在更广的范围内来指导人们赚更多的钱,比如推销什么的。
从目前来看,大体而言,神经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经济行为中的神经活动规律的。研究的重点还主要在大脑部分。它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神经经济学将人们的选择、讨价还价、交换等生物和神经过程进行量化,常用的方法有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以及人类遗传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研究成果。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要对神经经济学抱以太多的希望。它的作用仅仅在于加深人们对于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的理解,不能取代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经济学的自然科学方向不会走得太远。
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神经经济学到底能走多远,笔者不敢妄断。但是,如果作为社会科学基础的经济学认识到理性的有限性,更多地揭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神经生理科学的相关规律,那么,这种经济学与神经科学的融合就可能大大地超出经济学的范围,而为我们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产生深远的意义。同时,从笛卡儿那里一路走来的理性也将再拐一个弯,再深化一大步。
(作者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