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的2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结束首次访华。当天,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尼克松那次访华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堪称“破冰之旅”。
35年后,曾经7次访华的尼克松已经故去,他的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仍然难忘父亲那次访华之行的点滴细节。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朱莉讲述了尼克松当年“破冰之旅”的趣事,用细节回放那些历史片断。
为访华勤用筷
受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1972年2月21日至28日首次访华。为促使访问取得成功,中美两国政府早就开始做准备,包括后来担任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1971年10月访问中国。
作为行前准备,尼克松本人也做足“功课”,包括在家中练习使用筷子。
朱莉告诉新华社记者,访华前,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父亲理查德·尼克松和母亲帕特·瑞安·尼克松一直练习如何使用筷子。尼克松首次访华,朱莉没有随行。不过,中国外交部礼宾司的官员回忆说,访问中国期间,虽然使用筷子不够熟练,但尼克松夫妇用餐时坚持用筷子夹菜。
另外,参与接待的中方服务员也说,尼克松一直试图“改善”自己用筷子的技能。谈及这些细节,朱莉笑着说:“这不过是婉转地说,父亲筷子用得相当糟糕。”
涉及父亲尼克松几十年从政历程中的对华态度,朱莉有清晰的记忆。她说,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尼克松就呼吁要与中国接触,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朱莉认为,当时美国政坛反华势力强大,而尼克松当选总统之后就着手安排与中国秘密接触,证明他是有远见的政治家。
难忘中国领导人
回国后,尼克松一直难忘与中国领导人接触的片断。他记得,欢迎宴会上,中方在每人面前摆放了一盒“熊猫”牌香烟。朱莉说,香烟盒上精美的大熊猫图案引起母亲注意。她拿起香烟盒,连声赞叹:“真是太精美了!我太喜欢大熊猫了!”
周恩来总理坐在旁边,听到尼克松夫人的话,当即作出回应:“总统夫人,我们送你一些吧。”尼克松夫人不解地问:“送我什么?香烟吗?”周恩来说:“不是,是送你们大熊猫。”两个月后,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得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定居,成为中美两国的友好“使节”。
朱莉说,父亲非常敬佩周恩来。尼克松写过9本书,在《领导人》一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写周恩来。
1975年年底,朱莉和丈夫戴维·艾森豪威尔访问北京。出发前,身在美国的尼克松交给朱莉一封亲笔信,嘱咐女儿到北京后交给毛泽东主席。
“父亲坐过的沙发”
朱莉也难以忘记自己1975年的中国之行。那次旅行,让朱莉更为深切地体会到父亲首次访华之旅的历史意义。
1975年12月29日早晨,朱莉和丈夫戴维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朱莉说,虽然是以私人身份访问中国,但或许得益于父亲尼克松对中美关系的贡献,自己和丈夫在中国受到高规格接待。
在时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的安排之下,朱莉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
朱莉说,当时毛泽东病愈不久,看上去身体虚弱,说话也不是很清楚,但思维非常敏捷。
交谈中,毛泽东告诉朱莉:“你现在就坐在当年你父亲访华时坐过的那张沙发上。”朱莉马上回答说,想与丈夫戴维临时调换座位。
“我们都意识到我父亲访问中国是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她向记者解释说,“所以,我觉得戴维也应该有机会感受一下这个有历史意义的位置。”
再邀尼克松访华
毛主席接见朱莉夫妻的时候,还明确表示,期待更多美国人访问中国。
朱莉回忆说,毛泽东接见自己和丈夫时,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乔冠华和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都在现场。
当时,毛泽东谈到了人民斗争、国家斗争及他对年轻人的希望等话题。乔冠华不断向朱莉暗示:时间太晚了,交谈该结束了。朱莉几次想起身告辞,但都被毛泽东拦住。
朱莉转交了父亲尼克松给毛泽东的亲笔信,但她没有读过那封信,不知道其中内容。朱莉告诉记者,听父亲说过,他在信中表示希望美中两国要继续对话,继续寻求共同利益。
朱莉证实了媒体报道,即毛泽东准确地用英语读出了信上标明的日期:1975年12月23日。
更令朱莉感动之处在于,毛主席询问了尼克松的腿病,关心病情如何。尼克松当时腿部血栓问题严重。
毛泽东主席继而告诉朱莉:“我将等候你父亲的到来。”1976年2月,尼克松腿部病痛好转后,再次访问北京。
毛泽东接见朱莉夫妻45分钟。交谈结束前,朱莉向毛泽东道“晚安”。这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她说,你们还年轻。再到中国来吧!再过10年,中国会更好。
李学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