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绍兴网民情牵援非医生
· 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
· 受助学子
争当义工
· 海上过大年
· 烟花爆竹
是罪魁祸首
· 吸食新型毒品也要劳动教养
· 春节加班,补钱还是补休有讲究
· 丰富“年味”离不开亲情
· 陈浪同志逝世
· 张少甫同志逝世
· “空巢老人”过年不孤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如何让“年味”更浓?众网民在浙江在线网站上献计献策
丰富“年味”离不开亲情
  本报讯(记者 施晓义 实习生 徐青) 如何让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更有“年味”?本报和浙江在线联合推出这一话题后,众网民纷纷发表意见,并将丰富“年味”的关键词锁定在“团圆”与“亲情”上。

  现在一些人觉得过年没意思,其实是想更好地过春节,希望有更好的民俗产生。网民“悠悠55”的上述观点得到许多网民认同。他们认为,春节既是除旧迎新的日子,更是亲情会聚、大团圆的日子。

  网民“猪年来了”提出,为防止“年味”减淡,春节期间人们应该坚持一些必要的传统习俗。他认为,应该倡议大家坚持在家动手做年夜饭,不仅自己做,还要动员一家老小齐参与。当然,最好让爸妈和长辈歇一歇。

  网民“哈心尤鱼”跟帖说,中国人年夜饭的菜肴特别丰富,在烹制美味的过程中,在享受美味的觥筹交错中,在热热闹闹、热气腾腾地赶做年夜饭过程中,人们可以慢慢品味浓郁的“年味”,尽享亲情荡漾的和谐之美。在许多人热衷于到饭店吃年夜饭的时候,倡导自己动手做年夜饭不失为一个好创意。

  然而,也有人认为,下馆子吃饭毕竟省事多了。如果真想感受一番“年味”,不妨到农村过大年。网民“春风1号”跟帖说:“我们老家有一个祠堂,现在那里的人还每年去那里祭祀,忒有意思。”

  对那些愿意留在城里过年的人,该怎样品味“年味”呢?有人发帖说,如果有创意,留在城里过年也会有“年味”的。网民“丽丽”透露,她将在春节和老同学聚会。她说,春节是尽享亲情的日子,同学之情也是一种亲情。“平时大家都忙,春节正好聚聚,还可以把下一代带来参加聚会,让下一代也感受到这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亲情。”

  有条件的也可以举办一场“家庭新春音乐会”。网民“龙凤汤圆”说,当年女儿的钢琴老师每年春节都邀请学生到他家里,演奏欢快的乐曲,师生同庆新年。如今女儿大了,钢琴老师的学生也遍布各地。年迈的老师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再将学生们聚在一起,听一听他们的演奏,让春节成为尽享师生之情的好日子。

  有细心的网民还不忘提醒一句:“打算外出游玩的人,千万别忘了家中的老人,年轻人撇开老人去游玩,就失去了春节应有的题中之义,那就是感恩父母、凝聚亲情。”

  山东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春节讲究“家自为节”,其前提必须是阖家团圆。选择外出旅游,让老人独守空巢;或图省心而去饭店吃年夜饭,恰恰违背了春节的节日精神,是对年节精神的曲解。

  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书:有些传统的春节民俗确实简化了,但新的春节民俗又在不断产生,比如短信拜年、春节旅游。春节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所有这些新的变化,并没有冲淡“年味”。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历经消长,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更加注重现实的社会关系;另一大变迁就是由古时以礼仪祭典为核心,转为如今以消闲娱乐为主。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许多年俗文化都丢失了。如果从现在开始挽救,还是有东西可保护的,申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然再过几年,整个中国都没有“年味”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一些人觉得“过年没意思”并不意味着不想过春节,而是想更好地过春节,希望有更好的民俗产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点,是我们在讨论“年味”时要特别注意的。

  (本报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