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是北京的第一个“自觉排队日”。从今年2月份开始,北京市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以期杜绝公共场所拥挤、城市交通纷乱等不文明行为,为奥运会创造文明有序的环境。
这条新闻让笔者联想到了不久前《钱江晚报》的一则报道:在杭州平海路上,1路、4路和16路公交车站点,乘客们主动坚持排队,而且这一独特景观已持续5年。
如果说首都的“自觉排队日”是一种倡导,一种约定,强调的是大家的文明意识,那么,杭州平海路上的主动排队,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现实样本,即不需要任何外部性影响,排队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形成氛围,人们是能够自觉排队的。就像杭州平海路上那样,人们始终坚持排队,没有人去挤,也没有人会刻意强占“最前排”。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排队意识还不是很强,这种守秩序的“平衡”还很容易被打破。比如,在需要排队的场合,总有人想着法子去“加塞”,加塞者往往还理直气壮,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排队可能就无从谈起。
公共场所要排队,道理并不复杂。排队体现一种秩序。在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这是对每个在场人的一种利益维护。凡事都讲个“先来后到”,这是游戏规则。否则,该排队却不排队,最后无人排队,受害的只能是每一个人。不仅如此,维持公共秩序的社会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排队体现一种尊重。如果真的需要排队,遵循排队的公共规则就是对在场所有排队者的尊重。别人都耐着性子默默等候,耗费时间与精力,若其中一个人不顾别人的感受抢占先头,显然就是不道德,尊重他人、相互礼让等一系列美德也将因此而缺失。
排队体现一种公平。以排队的方式解决“谁先谁后”这个难题,是社会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探索出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公平方法。站在队列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其身份如何,无论其地位高低,此时此刻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如果谁在这里“争先恐后”,就等于在“耍无赖”,也就等于在剥夺他人的应有权利。
公共场所最能体现一个现代公民的最基本素质,包括红灯停、绿灯行,不随地吐痰,自觉排队,不大声喧哗,等等。提升素质,守望文明,说白了还是那句老话:关键在于养成。具体到排队而言,需要抛弃不守秩序的想法和惯性,坚持从我做起。在这个意义上,“自觉排队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一次温馨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