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三位民工诗人放飞文学梦想
· 一张珍藏了
半个世纪的照片
· 曹月芬:
打工妹的“诗歌姻缘”
· 陈永安: 修自行车的民工诗人
· 徐晟:把诗情融入打工生活
· 拿起笔,
写出你打工生活中的
感人故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陈永安: 修自行车的民工诗人
  【人物素描】陈永安,笔名西芒。诸暨同山镇吉水坑村人,1954年出生。务过农,曾先后在湖州、杭州打工21年,做过钟表修理、自行车修理等工作。陈永安自幼爱好诗文,读小学时就开始习诗。现在边打工边写诗,至今已创作诗歌700余首,部分作品刊登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浙江工人日报》等省内报刊。2002年8月出版了第一部个人诗集《西芒诗选》,另一部诗集即将出版。去年,他被吸收参加了杭州市作家协会。

  【幕后故事】在杭州秋涛路294号,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自行车修理铺,杂乱无章的铺子里不仅摆着各式各样的修车工具和自行车配件,还堆放着厚厚的一叠书。修理铺的主人就是陈永安,那叠书是他刚刚出版的《西芒诗选》。

  得知记者来访,憨厚的主人来不及脱下手套,就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他身着一件半旧的黄色皮衣,袖子上沾满了油垢,里面的灰色线衫露出半截领子,皱皱的。当我们的目光游移到他的双手时,我们真的被震动了:这双手曾拿过锄头,拆过很多钟表,摸过无数自行车车轮,如今手背上已经瘢痕累累,毛糙糙的。而正是这双手,向我们传达着打工生活的苦与乐。

  “走远方难/难如过大海/不走也愁/要走也愁/走了一路尴尬/不走一生忧伤/昨日的梦幻今天的彩/全都融进了姗姗的步履……”有谁能想到这美丽的句子正是出自眼前这双粗糙的大手。

  陈永安出生在诸暨农家,从小随父耕作,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给他取名陈永安,就是希望他一生安耽做人,守在家乡的那片土地上,永远平平安安。陈永安文化程度不高,仅读到初中毕业,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诗歌的热爱,他从小酷爱写诗,虽身在山野,心却梦想着文学的殿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打工潮,陈永安看着故乡的年轻人都到大都市去寻觅新的生活时,他也携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大女儿离开了家乡。在浙北水乡湖州,他学会了修理手表。之后,陈永安携带妻女再来到杭州,干起了修自行车的活儿。他没正式拜过师父,平时看到有人修车他就站一边看,一边又自己捣鼓,最后他也搭了个自己的铺子,修起了自行车。

  写诗,是陈永安的业余爱好。平常的日子,陈永安一边修车,一边思考,偶有诗意和灵感,陈永安便会丢开手头的工作,用那双沾满油污的手在纸上写写划划。夜深人静时,他便一遍接一遍地修改白天记下的文字。他不仅关照自己的生意,也关照身边的人和事。在《小巷的吆喝》里,他这样写道:“小巷深处/赶夜市的小贩们/我远远听见了一声声醉人的吆喝/从巷头望去长长的巷尾/轻歌连着一串串轻歌像金项链挂在小巷/笑语挨着一片片笑语如碎银撒在小巷……”3年前,收集了他多年来109首诗歌的《西芒诗选》终于出版了,陈永安便把自己的诗集摆到了铺柜醒目的地方。他告诉记者,平时除了修车,也偶尔与路过的诗歌爱好者交流信息,一来二往,居然他的修车铺还售出了110多本自己的诗集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