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斌现在工作的亿利达风机有限公司,到他住的蓬街镇双和村只有十几分钟的摩托车程。他是这家民营空调风机生产企业招收的第一个本科生,2003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就回到了老家。
户口先是落到了街道的集体户里,“因为当时没有相应的政策”。留在村里,却并没有和同村人一样的身份,难免让这些回乡的学生觉得自己有点和周围“格格不入”。
相比之下,陶丽娜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了,她在老家椒江三台门村当会计,今年已经是毕业后的第9个年头。村里的前一任会计,一直做到了70多岁,直到陶丽娜去接替。椒江是从去年5月1日起开放“非转农”受理的,陶丽娜是第一批申请者。
她留意过之后许多网上的议论,“利益驱动”是一个扎人的字眼。她并不否认这个相对敏感的话题,但是将迁户口的理由完全归结于此,也让她觉得有些委屈。
根据规定,所有椒江地区的户口“非转农”申请,都要经过20天的公示,名单在当地的行政服务网上公布,已经前后进行了4次,最近一次公示名单里有213人。
现在,到椒江区政府办证中心公安窗口的民警吴颖红这里办理落户农村原籍的毕业生已经明显少了,“政策刚开口子的时候,我们受理窗口4个人还忙不过来”。在椒江区,经这位女警手上办理的“非转农”人数,已经接近1800人。她统计过,落户的地点几乎涉及了整个椒江70%的乡村。
因为必须提供迁入地村委会的意见,吴颖红记得很多申请人的表格里,这一栏是这样的一句话,“按政策办理”。面对本村出去的年轻人,他们通常还是给予宽容的接纳态度。
林荣辉比许多方林村的人都清楚,村委会已经计划在未来五年里为村民们营造这样的村级保障机制,他们的说法是“吃粮有保证,上学不缴费,医疗能报销,养老有保障”。
吴颖红觉得,户口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只是当许多利益与身份户口挂钩的时候,使它们变得复杂起来。这一波的大学生“回归”乡村,带着更多的理性色彩。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他们的选择也正在被周围多数人接受。对于像陶丽娜这样已经完全工作生活在原籍农村,即便是户口回迁,享受与村民同等待遇,“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