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方志之乡”新事多
· 大窑龙泉窑遗迹挖掘的幕后故事
· 民工文学创作大赛开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方志之乡”新事多
■本报记者 章瑞华  通讯员 颜越虎
  记者从浙江省方志办公室得知,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首轮修志以来,全省已出版省、市、县(区)志及乡镇志、村志、专业志、企业志、名胜志等1660余种。在第一届全国地方志评奖中,《萧山县志》、《慈溪县志》、《金华市志》、《龙游县志》、《青田县志》和《浙江省名镇志》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地方志评奖中,《绍兴市志》、《宁波市志》获一等奖,专家评价其为“新时期我国新编地方志的代表之作”。    

  开门征集市志内容

  义乌市稠城镇王牌村的村民王大伟手捧当天的《义乌日报》,心中久久难以平静。因为报上刊登了公开征集《义乌市志》篇目的公告,凭着对家乡的热爱,王大伟决定要尝试一下,为新编《义乌市志》设计篇目。其实,像王大伟一样的义乌人还有很多。

  修志似乎历来都是“秀才”们的事,和村夫百姓没什么关系。《义乌市志》的编写者决心要打破老框框,走一条“开门修志”的新路来。

  义乌“开门修志”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市志篇目。一时间,“《义乌市志》要修了”,成了义乌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短短两个多月,编辑部征集到了80多个篇目。这在以往的地方志编修中是从来没有的,义乌开了全国之先河。

  时年26岁的丁文秀是义乌恒风集团旅游公司的一名女导游,她喜欢写诗,从小痴迷义乌的地方文化。丁文秀的这些爱好,为她的导游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一个民间故事、一段当地传说,常常让游客听得如痴如醉。看到《义乌市志》征集公告,丁文秀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她觉得自己有了为家乡文化工程出力的用武之地。她白天带团出游,晚上坐在台灯下查阅资料,奋笔疾书。夜深了,丁文秀的思绪仍然驰骋在那悠远的时空中,家乡淳朴的民风、多彩的文化,好像一只只蝴蝶翩然飞进她的脑海。经过20多天的精心准备和反复修改,丁文秀向《义乌市志》编辑部献上了自己的“作业”,同时也献上了对家乡修志的一片热情。丁文秀设计的篇目最终得到认可,专家评价她的一大贡献是把“义乌精神”写入了志书。

  村志成了百姓教材

  绍兴县安昌镇盛陵村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村庄。传说在南宋时,村里有一位姓盛的姑娘成了皇妃,她死后归葬于此,村子便有了盛陵的名字。

  说它不寻常,不仅仅是由于村名的来历,更因为它是一个会“漂移”的村子,数百年间数度“漂移”。盛陵村坐落在钱塘江边入海口不远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沿海渔村,这里的村民除经营农业外,还以捕鱼、晒盐为生,一座座盐灶见证了盐民们的苦难与辛酸。从明代开始,随着钱塘江海道的逐渐北移,以渔盐为业的盛陵村也一步一步跟着北迁,次第形成了前盛陵、中盛陵、后盛陵三个自然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陈桥驿先生在他的著名论文《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中把盛陵作为沿海聚落变迁的典型加以论述,使盛陵在国内外地理学界“一夜成名”。明代,一位名叫郑斗南的村民,经商有道,开辟了一个后来名噪江南的集市——安昌。清末民初,盛陵村的徐吉生兴办实业,成了绍兴纺织业的一面旗帜,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还出巨资创办了远近闻名的吉生小学,培养新一代的盛陵村民。现在,一部40余万字的反映盛陵村历史文化的《盛陵村志》即将付印。“人撰志,书传世,志育人”,当地学校打算把它作为乡土教材供后人学习传承。许多人感慨:“如果不修村志,像盛陵村那些宝贵的村落文化就有可能被后人逐渐淡忘。”

  志书何以得“满分”

  索引,一般人认为只是方便查阅。其实,它的作用何止于此。《绍兴市志》编制了分目与子目、人名、地名、图照、书目、表格等6大索引,洋洋60万字。在未编索引以前,若问哪个地名在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没人能够回答。《绍兴市志》的编写者在给全书上万个地名编制索引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上海在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达362次,然后是杭州320次,北京156次,宁波153次。这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信息?绍兴市方志办公室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他们认为一个地名在《绍兴市志》中出现的次数的多少,表明了绍兴与这个地区的联系频率,更体现了它与绍兴的相关程度。在所有城市中,上海出现次数最多,这不是偶然的,它意味着上海与绍兴联系最多,相关性也最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绍兴应该积极主动地接轨上海。

  为了编好索引,12位平均年龄超过68岁的编纂人员,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翻阅了2万多页次志稿,制作了6万多张卡片。在第二届全国地方志奖评选中,《绍兴市志》获一等奖。事后得知,它也是获得全体评委一致通过的“满票”志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