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超九成外企员工
“过劳”
· 大牛市中的人生幻觉
· 维护个人健康
也是一种爱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账户里的数字在不断翻红时,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大牛市中的人生幻觉
■本报记者 臧 铯
  有一个西方笑话,说是一个很辛苦的石油经纪人去了天堂,可上帝很无奈地对他说,已经没有房间了,除非他自己有办法让别人主动让出来!

  于是,他看着满是石油大亨的房间里,灵机一动,猛喊一句:地狱里发现了石油!这一下,奇迹出现了,所有的人都跑了出去!

  这人抬脚刚要进入天堂,可看到那么多人都冲了出去,一想,该不会真是发现石油了吧?最终,他也跟着下去了!

  要不要跟着进去(股市)?2006年底至2007开年掀起的一波股市行情,让很多人的心乱了。

  股价在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股票,股票供不应求,资金一直不断地往里涌。根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天新开账户超过2万户。类似的统计数字还有许多。

  一个资深操盘手在网上写道:“朋友一个个的电话打来,只要我硬着头皮刚推荐一个出去,那边就满仓杀入了!搞得我心里一下就像放了个秤砣!再想稳步建仓好像都不行了,不买,就猛涨起来给你看!股票能抢到手的,大家脸上都乐呵呵的,朋友满嘴都是感激,我徒增了许多心理压力!我只能继续诚惶诚恐的为你们祈祷:大牛市!大牛市啊!”

  我们无意去评说股市存在的风险,这只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内永远也讲不完的话题。股价变动会对消费及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从社会角度看,股市波动,对于人的心理与认知的影响同样巨大。牛市,让许多平凡人突然有了不平凡想象的空间,于是,很多本来与股市无关的东西,在牛市环境中悄然改变了——

  我的未来闪金光

  杭州丁小姐在去年10月开立了自己的股票账户。在牛市中开始炒股的她,目前对于股市的主要认识是:股市是台提款机。她进入股市做本金的5万元,已经变成了7万多元,她用来买基金的钱,也已经上涨了30%。身边的同事也基本都赚到了钱,大家每天都很开心。

  丁小姐很兴奋,三个多月获利就在30%至50%之间,如果自己当时投入的本金再多一点,赚得钱还不止这个数呢,而且自己的经验也丰富了,技术提高了,赚的钱应该会更多。丁小姐在脑海中一阵盘算,按照这个赚钱速度,钱滚钱,扣除偶尔的失手小亏损,不出一两年,自己的积蓄就可以是现在存款额的数十倍了。人民币都移进了股市,手头还有出国用剩下的丁点美元。正好,她又听说B股市场还会追涨,于是,雷厉风行的她又去开了B股账户,并当即满了仓。在填买入单的那一刻,她心情愉悦,似乎看见自己那些原本微不足道的美元存款,一变十,十变百地膨胀起来。

  这个推理让丁小姐精神无比振奋,她感到生活的前景呼啦一下,变得开阔无比。过去,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想的都是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按揭买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将老家父母接来同住等等。可是有了脑海中那笔虚拟的未来巨额财产之后,她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

  她想起了自己搁置已久的出国念MBA的读书计划。在想象中,读书的学费已经不成问题,她开始挑选学校,是去哈佛还是斯坦福。学业完成后,自己可以去澳大利亚或者加拿大投资移民,找一份工作,或者办自己的公司,买一个带牧场的大房子……

  

  观察员:星星有时看起来触手可及,事实上离我们几万亿光年。感觉与事实是两码事。

  有一个寓言讲一个人得到了一只鸡蛋,于是幻想鸡生蛋蛋生鸡,如此推理下去,很快那个人就拥有了数不清的鸡和蛋,并将它们变成了一大堆金元宝。突然,他一不小心,失手打碎了鸡蛋。他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两手空空。

  一位资深的股民说,投资是理性的,一个理智的投资者首先会去想,这第一只蛋从何而来,能不能孵出鸡,又如何让这只鸡下第二个蛋,财富的每一步积累都有很多因素促成,都需要付出努力。

  幻想是美好的,只是,丁小姐将自己未来的生活建立在一些虚幻的财富感觉之上,这就像在流沙上盖房子。有一天突然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该怎么办?其实,这些天股市一直涨涨跌跌,人们的心情也是悬在钢丝之上。不确定性才是要投资的,而人生却需要脚踏实地。

  平凡工作实难忍

  股市给很多人带来五光十色的幻想,也让许多人产生了满腹的牢骚。

  今年,许先生没有像往常那样盼望年终奖。经历了这波大行情后,他看见周围有的朋友股票账户上日进数万元,突然觉得,几千块钱左右的年终奖金,实在太微不足道了。进而,他对自己的工作也开始不满。有一天下午,公司照常开例会,过去,许先生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总是提前五分钟到,还要记笔记。可是这天他开完会回办公室,同事告诉他说,就他开会的这两个多小时,他看好的那只股票有波动,本来也许一下子可以赚好几千。许先生只感到被一盆水浇醒了。

  “我这样努力开会、工作,一个月下来还赚不到这个数目,而人家就我开一个会功夫就赚到了。我感觉自己这样每天上班,每月数那几张工资的意义,这样挣钱的速度让我无法想像将来。我突然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有点想干脆辞职去做职业股民好了。”

  许先生小时候是个好学生,大学毕业找工作,又是一个好员工,月薪虽然只有三千多,不高也不低,但是自己一直很满足,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平凡踏实,然后通过努力工作一点点改善自己的生活。可是这个大牛市,却打碎了他的平静心态。许先生说自己现在不爱加班了,领导的话也不像过去那样听得进了,总觉得“公司才给我多少钱,凭什么要我付出那么多努力”,有时他还会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从股市上赚到几百万,如何耸耸肩,潇洒地递上辞呈,让大家都大吃一惊。”现在,他看见那些埋头苦干的同事,会忍不住嘲讽几句“谁谁已经在这几个月功夫里增加了几个亿的资产,而你们还在为了几万元年薪起早摸黑,这样的生活,你们竟然还能忍受得下去?”不仅仅是对同事,他对自己的现状也很不满意,整日生活在焦躁之中。

  

  观察员:人类总是在追求高效率。享受过汽车速度便再难忍受徒步的缓慢,获得财富也是这样,一个中过大彩的人很难再去一分一厘地积累财富。股市大涨扭曲了许先生的认知,他将一个牛市中的某一段高涨的行情,或者说某一个概率很小的个例财富故事,推而广之,看成是一种普遍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生活。就像小孩子一样,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跑。

  股票价值是一些虚拟的数字,许先生却以此为判断事物的标杆,轻易地抹掉了自己一直以来努力获得的成绩。事实上,在牛市的刺激下,员工没有心思上班,甚至老板也懒得经营实业,人们对自己原本的工作丧失兴趣的远远不止许先生一个人。

  人生能有几回“赌”

  朱先生的股票已经套牢很久了。在熊市中,他很后悔炒股。因此,当这拨行情开始时,朱先生原本打算一解套就出货的,后来行情一直不错,他就想着填补亏空略有小赚就走,也不枉自己在熊市中等待了那么久。

  再后来,朱先生的想法完全变了。“我发现自己不但解了套,而且账户上的钱很快增加了5万,没几天功夫,又成了8万,账上的钱还在不断增加。我给自己设置过好几次离开的目标,可是每一次都没有出手,因为账户上的数目天天在往上滚动,我总是想再等等再等等。”

  朱先生这样形容自己的“赌徒”心理,“大家都在一条黑暗的路上跑,满地都是闪闪发亮的珠宝,大家一面捡一面跑,很可能前面就是悬崖,等到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刹车躲避。但是望着满地的珠宝,伸手就是自己的了,有谁能管得住自己的手和腿呢?”

  原本以为自己已经退休,人生也没有别的什么机会了,退休金就那么些,晚年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大致都清楚了,突然之间,李女士发现,到了晚年,生活又给了她一个最大的“拼搏”机会——股市。

  “这些年,有人下海经商发了财,有人炒房爆富,也有人做IT业圈了很多钱,我一样也没有赶上,原来以为自己这辈子差不多了,没想到还能赶上股市这样一个零门槛,人人机会平等的投资热潮。”这趟财富列车,李女士无论如何也要想法赶上。“有了这些钱,儿子的房子,以后孙子的教育经费就全都有了。我和老伴以后的日常开销,都可以从股市里来。想出去旅行了,就割掉一些股票。”

  她说自己2006年年底就想杀进股市,可是儿子总说股市有风险。“结果呢,还不是一直在涨,如果我当时就买,现在早就赚好多钱了。”李女士说这些时后悔不迭,股价已经上去了,她毅然动用了自己的养老积蓄,并将准备给儿子付按揭的首付款投入了股市。“房子晚点买说不定就成了两套,没看别人还在卖房炒股呢。”

  

  观察员:一位有着过亿成交量的投资者赵先生是这样说的,“未来的事件由目前的预期所塑造,而市场永远是错的,因为它反映了大多数人对未来的错觉。”赌徒心理潜伏在人们心中,有了适宜的气候就会萌芽。

  去岁今年的牛市,激活了很多人心中压抑着的赌徒心态。有人降价抛售房子扑进股市,有人卖了车炒股,还有贷款炒股,而典当行更是因此大热,据业内人士估算,杭州办理房产典当的业务至少增加了30%。赌博的危害在这里就不需要重述了,而股市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配置场所,当然与赌无关。但是如果许多盲目投资的人,因为股市的波动无常,而激活赌徒心理,那对社会的影响又会有多大呢?

  妻子说我变了样

  “虽说股市并非人人都能赚钱,有赚的人就有赔的人,可是,我为什么就不能是那个赚钱的人呢?”陶先生总是坚信命运之神会眷顾自己。

  去年,陶先生买了几只银行股,今年这几只股都成了行情的领头羊。账面财富猛然增加。原本只想在股市里小赚一些钱贴补家用的陶先生突然成了“有钱人”,“原来有钱腰杆会那么硬”。

  既然是有钱人了,当然要过有钱人的生活了。陶先生首先开始改变自己多年来的购物场所,他抱怨妻子不够时尚,“如果你从来不去品牌柜台消费,你又怎么可能显得有品位?”他要求家里人不要再去市场、地摊买那些“烂货”。陶先生原本正与妻子商量买一辆经济型轿车,现在他打算直接买一辆奥迪A4,“先用用,等有钱再买更好的。”陶先生说。他在人前说话的口气也变得很大,本来一个说话都很小心的人,现在变得粗声大气的,特别对家里人,态度也不太好了。

  “其实家里的收入还是这些,钱还是账户上的数字。”陶先生的妻子说,“丈夫以前很会过日子的,现在是只选贵的不选好的,连一个钥匙包都不肯随随便便买,一定要买名牌的,还说细节决定一切。晚上整夜坐在电脑前看各种分析,家务活不爱干,小孩不愿管,在家里的口气也大了,大概是觉得自己有功,成了能够改变家庭命运的人了。”陶先生的妻子现在担心,有一天如果陶先生的钱都在股市中套牢,那么现在这些高消费岂不是太冤枉,而且养成了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以后还怎么改过来?

  

  观察员: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收入预期、文化理念息息相关。而股市带给陶先生的财富感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改变了陶先生原有的消费观念。这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泡沫经济使日本人陶醉在财富与幸福生活之中的情形,颇为相似。1985年至1989年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大牛市,使大部分日本人变得非常富有。那时,即使一个很普通的打工一族,也购买豪华的奔驰轿车和路易威登的手提包,穿高档服饰,满世界旅行。当然,他们中的大部分,现在又回归到了现实,只是不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而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