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宪忠 兰溪市报道组 周长春) 18日,下岗“4050”人员李赛花从兰溪青松社区来料加工经纪人林美娟手中领到了5600元加工费;再过几天,她又可从当地劳动部门就业处领到1028元的社会保险补贴。兰溪市利用邻近义乌大市场的便利,帮助许多像李赛花这样的下岗职工在家门口就业。
为妥善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兰溪市把眼光紧紧盯在不离家、不离乡的来料加工上,先在义乌设立了来料加工联络处,组织了多次对接洽谈。同时,政府出台了免费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考核奖励经纪人等扶持政策,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2006年,兰溪人从来料加工中,获得加工工资2.25亿元。
记者来到丹阳社区加工点,翻了翻订单,发现这里帽子、围巾、手套、头花、扣夹等,花色品种不少。林美娟说:“来料加工讲究规模,一家一户干成本高不合算。我挑起了集中进货、分散加工这副担子。”去年她跑了义乌上百次,对福田、篁园和国际商贸城等市场里的订单了如指掌。新年又接到5份外贸出口加工意向书。在她的带领下,当地585名困难人员已在来料加工中找到岗位。
低保户李菊芬说,她钩围巾,开始每月才挣600多元,熟练后,每月能做1000多元。依据扶持政策,她还可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险补贴,后顾之忧也解除了。
现在,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举措,已从兰溪城区延伸到农村,涌现了一大批“头花村”、“织带村”和“披肩乡”。
兰溪发挥集聚优势推动就业的做法取得了成效。该市就业处主任徐建平说:“这种就业方式,让10358名‘4050’人员、双下岗职工及低保人员不出社区,找到了一份工作,还使6.3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