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社会关注
专家的软权力与硬责任
近日报载,为确保招投标工作客观公正,2003年以来,四川省推行了“统一评标专家库制度”,目前专家库已有7000多名评标专家,其中13名专家因不能公正评标而遭“终身禁止评标”处罚。
在这个崇尚知识的时代,专家越来越频繁地介入政府决策和社会生活,这一方面促进了科学决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专家随意做出专业评判以及不负责任发言的现象。
诚然,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相信专业,尊重各个领域专家的专业判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专业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权力,这种权力不像行政权力那样具有强制力,它是一种“软权力”,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专业鉴定和评估正在大行其道,大到司法、医疗,小到室内空气质量,专业的知识和判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替代的依靠, “软权力”直接影响着公共利益。而“有权必有责”,专家“软权力”需要与“硬责任”相匹配。只有当专家手中的权力成为一种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时,他才不敢马虎和懈怠,进而兢兢业业,为社会造福。 (据《新京报》)
生命教育任重道远
“我走了!你们把书给我烧来,证明我还是爱学习的!”话音刚落,初一学生小涛(化名)纵身从教学楼4楼跳下。这是近期发生在四川三台县某中学的一幕。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比较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却忽略了生命教育。成长于这种环境的青少年很难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人格发展不完善,思想不稳定,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面对学习、就业、经济压力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缺乏积极有效的处理方式,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怨天尤人,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漠视自身生命、轻视他人生命、摧残异类生命。(据《公益时报》)
人情“红包”何时了
春节将至,放眼神州大地,又到了婚庆喜事此起彼伏的旺季,说不清又有多少请客送礼的人们奔忙在大街小巷、阡陌田畴之间。
华南经济研究中心一项社会学调查显示,珠三角城市每户每年的人情支出已超过一万元,农村每户每年也接近3000元。在他们的抽样调查中,有一个企业主管,她到南方城市工作5年,接到的各种“红色交款通知”就达40多张,她给出的数字分别是“普通朋友500元,关系好一点的给800元,真正的‘铁哥铁姐’就给1000元至2000元。”“往年送出去的,早晚要想办法收取回来,不然就成了赔本的人情买卖,心里也不能平衡呀!”这大约是许多人对于人情红包的普遍心态。
敢情这漫天飞舞的“红包”包起的并非真正的“人情”,而是一种披着脉脉温情外衣的世俗交易!在这年复一年、无休无止的“送礼—回礼—再送礼”的世俗怪圈和债务链条中,虽然人人厌倦、人人无奈,而又似乎人人乐此不疲,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的“送礼文化”。 (据《光明日报》)
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篇《大声问一句:以后谁来当农民?》的帖子,引起青年学人的纷纷议论。这篇帖子说,调查发现,当代农村中学生看不起农民也不愿当农民,“厌农”思想严重,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于是,发帖者疾呼:以后谁来当农民?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以后谁来当农民”背后的农村民生悲辛。因为,“以后谁来当农民”不仅是一个将来时问题,更是一个现在时问题。为什么农民非得远离土地才能致富?种地农民的微薄收入真的合理吗?谁都知道,农业最为关系国计民生。在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的今天,虽然今后谁来当农民可能只是某个地方的反映,但是提醒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有足够的理由。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