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寻觅马家浜文化的
诗情画意
· 最忆杭州湾
· 太阳与花朵
· 瘦的尴尬
· 纯·朴·是·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寻觅马家浜文化的
诗情画意

■林 非
  早就听说过,美丽与富庶的嘉兴有着六千多年古老和悠久的历史。那时候,多少祖先们在这里跋涉,在这里开垦,为了建设自己的家园,经历了述说不完的艰难与困苦,却依旧做着很浪漫的梦,升腾出充满诗意的情思来。记得是在一个博物馆里,瞧见过从这儿的马家浜挖掘出来的陶瓶,顶端那个满头秀发的脸庞,瞪着一双硕大的眼睛,翕敛着圆圆的鼻孔,多么幽默、爽朗和深沉的表情,是否在冥想着明天更美妙的景致?还使劲地张开嘴唇,显出了一股不屈不挠的意志,是在向大家讲演,抑或歌咏着什么?

  我想起了近代以来出生在这儿的茅盾、丰子恺、徐志摩,我曾经反复地阅读过他们的作品,揣摩过他们的哲思和艺术。今天来到了他们的家乡,觉得是分外的喜悦,张望着这街道两旁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氛围的建筑,似乎是恍然大悟起来。我常常思考着这些个性很不相同的哲人,怎样企图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未来,经过审慎的爬罗剔抉之后,十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开辟出自己独创的天地。

  瞧着嘉兴城区街道上迷人的景色,多么想再细细地品味一番,却因为没有这么多从容的时间,只好匆匆前往闻名已久却从未见过的西塘去了。

  刚踏进这小镇狭窄的街道,就瞧见两旁陈旧的木板楼房,密密地拥挤在一起。一根根细瘦的红漆柱子,牢牢地撑住顶端的多少窗户。在柱子中间那一扇扇宽敞的大门,纷纷都打开着,可以透过里边的门窗,瞧见河堤对岸的一排瓦房,也敞开着矮矮的后门。一阵嘤嘤的声响,轻轻地飘来,是隔河相望的邻居,在诉说什么亲热的话语?

  我在这静谧的小街上,轻轻地踯躅,满眼都是房舍两旁翘起的屋檐,和在微风中悄悄开启的门窗,却听不见响亮的人声,更听不见汽车轰鸣的噪音,多么的幽静,多么的安宁。在这里欢欣地漫步,缓缓地踩着整齐的石板路,竟会听到一阵咚咚的声音,多么明朗,多么悠扬,多么像一阵阵悦耳的琴声。在通都大邑中打发忙碌和紧张的日子,终日都听着劈啪和砰訇的噪音,心里会觉得非常的烦躁,梦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寻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在那里徘徊片刻,让自己的精神完全放松下来,随意地走走,悠闲地看看。大概正因为是这样的缘故,西塘就成了被人们向往的地方。

  我站在一座高高耸起的石桥底下,欢快地跨着大步,攀上了顶端的石阶,双手扶住长长的栏杆,凝视着方方正正的桥拱底下,小河里粼粼的涟漪中间,泛起了河岸两旁那一行槐树的倒影,又重叠上瓦瓴的痕迹,多么幽深和神秘。再往前面看去,另一座娟秀的石桥遮挡着我寻觅的目光,它滚圆的桥拱在小河里勾出的倒影,恰巧画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圆圈。从拱洞那一边露出的门楣与窗棂,跟水面的倒影丝毫不差地连缀在一起,于稀淡的雾气之中,悠悠晃晃地闪亮着。

  在这两座石桥的中间,左边逶迤着一座被多少根木柱支起的廊棚,遮住了头顶的阳光。如果碰到下雨的日子,就更可以安闲地踱着脚步,眺望河面的景色了。我暗暗地称赞这廊棚的设计者,有着一颗多么体贴与善良的心。小河右边的多少瓦房,参差地蹲立在一行行坚固的石级顶上。浅灰色的围墙旁边,那屋顶上黛墨色的瓦片,和屋檐底下雪白的墙壁,衬托着这石条底座一大片黄褐的色泽,还有从庭院里纷纷伸出头来的树梢,显得多么的清秀与妩媚,而挂在檐头的多少盏红灯笼,圆滚滚的,在微风中轻轻飘荡。这红红绿绿的色彩,黑白分明的线条,再加上黄澄澄的纹路,一起把自己的影痕,投进小河里去,在这里飞舞和栖息。

  正出神地站在桥头眺望时,瞧见了一个比我显得略微年轻的老人,正在慢慢地走上桥来。他金黄的头发底下,白皙的脸庞上露出微微的笑容,一对深蓝色的眼珠,专注地张望着河边的景致。我猜测着他来自何方,是从欧洲、美国飞来的吗?那么他也许曾游逛过旧金山的华人街,那儿点点滴滴的华夏风光,也许曾引起过他的兴趣。然而当他踯躅在这古色古香的小镇时,也许会真正的醒悟过来,这两百年前的江南民居,原来是跟那儿完全不同的景致,如此的独特、奇妙、秀丽,怎么能不让人惊讶万分,一见倾心?

  这兴致勃勃的异国游客,突然让我回忆起那一回在威尼斯的旅程。也是踯躅于河网交叉的水乡,却多么惊讶地张望着许多浑圆的拱门、细长的尖塔,和环绕在周围的无数雕像。一个展开了翅膀的女神,俯视着昂起头颅的骏马,和旁边那一头金灿灿的雄狮。五彩缤纷的色泽,富丽堂皇的线条,真让我清楚地领略了欧洲建筑的风格。那种浑厚、繁复和宏伟的美质,跟自己童年时代居住过的房屋,粉墙黑瓦,窗明几净,和微微翘起的檐角,是多么的大异其趣。像这样单纯与明快的线条,像这样流畅和秀美的风格,原来也很吸引着这位来自异邦的游客。他那神往的表情,跟我在那里游历时的情景,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原来世界上所有美丽的景色,都是在引起人们的惊讶、神往和兴奋之中,去不断地寻觅和追求,去唤醒和升华自己的灵魂。

  当我匆匆赶往钱塘江边的盐官镇,在号称“陈阁老”的府第门前观望时,那逶迤的围墙,高旷的大门,显得何等威严的气象。这是因为陈家的子孙,从清朝初年开始,曾经养育出三个宰相和五个尚书的缘故。跨进门去,在开阔的庭院里,矗立着一座高昂的厅堂,绕过长长的回廊,走过花园里弯曲的石桥,又瞧见了—座明亮和雅致的寝楼。听说乾隆皇帝数次南巡时,还曾在这里逗留过。于是历来都流传着他是出生于陈府后裔的荒唐说法,又被后来的小说家刻意编造,再加上影视作品的大肆渲染,此种极不严肃的“戏说”之风,就掀起了一股帝王崇拜的风气。其实康熙与乾隆的多次南巡,都是着眼于这儿富庶的收成,占了全国赋税的大半,深知这是稳固他们统治的根基,也能够让掠夺的民脂民膏,维持宫廷奢侈淫逸的生活。专制帝王精明的统治术,竟敷衍出市井中家长里短的流言,这是荒诞的喜剧,抑或沉痛的悲剧?

  于是我想起了那位也是出生在嘉兴的思想家吕留良,他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康熙年间朝庭横征暴敛的行径,悲痛欲绝地宣称,“今日之穷,为羲皇以来所仅见”。正是此种忧虑天下苍生的情怀,使他终日都忧伤不止,在晚年撰写的《祈死诗》中还叹息:“便令百岁徒增感,行及重泉稍自宽”。然而他哪里知道,自己连死后都不得安息,遭到雍正年间文字狱所连累,被残酷地开棺戳尸,兄弟子女和亲友门生中有多人被斩首和判刑。像这样从康熙年间开始,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文字狱,被屠戮、判刑和流放的人们,实在是多得不计其数。笼罩在如此残忍、暴虐和血腥的气氛中间,摧残和扼杀了多少人说话与抒写的勇气,思想萧索,精神委靡,满眼都是死气沉沉。这样一个沉寂和无声的清王朝,只能是不断地衰颓下去,也奠定了日后被西方列强肆意侵凌的局面。

  离开那豪华的建筑,走进王国维的故居时,觉得这天井太逼仄了,房屋太局促和寒伧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家,怎么能够跟世代官宦的府第相比拟呢?我穿过幽暗的过道,紧紧拉住倾斜的栏杆,摸索着踏上摇晃的楼梯,担心会从这里跌落下来。终于攀上了低矮的楼层,穿过他父亲居住的房间,就走进了他曾经在这儿读书和睡眠的地方,一双布鞋还藏在支着木架的床下,是什么时候穿过的?站在窗前,眺望一片弥漫的云雾,幻想着腾空卷起的阵阵海涛,是怎样呼唤他的心灵,走向外面开阔的世界?他渊博地掌握了古国许多传统的学识,促使他形成了多少闪闪放光的学术见解。然而他为什么要在刚知天命之年,自沉于北京的昆明湖里?是无法摆脱陈旧思想的阴影,和世俗纠纷的重压,匆忙结束了他曾经追求过崭新境界的孱弱生命?……

  应该让生命的力量变得无比的坚强,这样才能够在祖国的大地上建设美丽的家园。我瞧见的嘉兴多么美丽,却还有多少迷人的景致,我盼望着何时能够再来这儿,充满欢乐地寻觅那遍地的诗情和画意。

  [作者简介]林非,1931年出生,江苏海门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撰写出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鲁迅和中国文化》、《林非散文选》、《访美归来》、《云游随笔》、《离别》、《令人神往》等30余部著作,并主编《中国散文大词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他的多部作品已经在国外翻译出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