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2005年5月在苏州登记结婚的,当时我还是苏州某大学经济学院的大四学生,黄峰是美国某大学的工程学博士生。我们是通过母亲一个同事的亲戚介绍认识的,只在2005年春节时吃过一次饭,仅是彼此有好感。此后我母亲的同事提及婚事,我们于是通过MSN交流。
“五一”节假日,在黄峰回国探亲的间歇,就办理了结婚登记,当时我们还没牵过手。短短假期很快过去,但我们这几天的共同生活过得并不愉快。为了能去美国夫妻团聚,我放弃了保研、公务员考试,全身心投入托福考试。
6月底,在领证还不到2个月的一天早上,在电话里我们便因为两地时差不同,通电话影响休息而吵了起来。此后的几天时间里,我们都赌气互不打电话。7月初,我接到黄峰打过来的一个电话,第一句话就是离婚。尽管我非常惊诧,但是这样的婚姻实在是无法维持下去,于是也同意离婚。
可不久黄峰又打来电话说,不同意离婚,说要拖死我。这样就一直搁到上个月,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温情可言,只是偶而会有冷言冷语的电话。现在我已完全死了心,决定把离婚起诉书提交到人民法院,要求与黄峰离婚。
流动的生活打不稳婚姻地基
随着工作的调动,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各在一方的夫妻”或是“周末夫妻”,应该如何适应这样的婚姻状态成为不少人面临的苦恼。
虽然夫妻之间短期分居会产生一种距离美,会带来小别胜新婚的快感,但是长时间的分居会对夫妻双方的心理、生理造成较大影响,比如缺乏性生活、渴望对方关心又得不到满足。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某些事情上,夫妻之间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当双方处于分居状态的时候,双方应主动有意地联络感情,应该经常联系,共同回忆,一起憧憬;应尽可能想办法努力让夫妻之间增加团聚次数,缩短分居的时间。否则夫妻之间会越来越陌生,彼此的情感将会殆尽,直至婚姻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