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专版
3  4  
PDF 版
· 绍兴荣获“金牌城市”的背后
· 近年来绍兴各类排榜一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绍兴荣获“金牌城市”的背后
  绍兴荣获“金牌城市”的背后

  新闻事件

  绍兴跻身“金牌城市”

  世界银行最近发布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绍兴和杭州、青岛、苏州、厦门、烟台等6个城市被评为“金牌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13个城市被列入投资环境“银牌城市”。

  排名一出,立即引发各方关注。杭州在欢呼,为政府高效和良好的服务赢得“金牌”而骄傲;上海在反思,为自己输在“时间”上而扼腕叹息;专家、学者在分析,绍兴等城市何以能把公认为中国城市龙头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甩到身后。

  世行的报告是面崭新的镜子,它用不同于传统的时代性的价值标准检阅着各个城市,城市为此投映下不同的光影,折射出不同的城市生态。

  绍兴夺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个时代性的主题?为此,需要作出理性分析和在城市群中的考量。

  绍兴砝码

  赢在“政府”“时间”“空气”

  在120个城市构成的激烈竞技场中,不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腕”,也挤满各省会城市等“明星”,不显“身高马大”的绍兴,没有大量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贵族”身份,“一介平民”出生,却一鸣惊人,跑进第一方阵。绍兴是一匹“黑马”,从边缘杀入主流,在众多虎视眈眈的目光中,稳稳地坐到了那把标号为金牌的交椅上。

  世行的调查报告中采用五大衡量指标:对内资企业的总体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的总体投资环境,对内资企业的政府效率,对外资企业的政府效率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展。

  五大衡量指标,构建出一个多元而统一的评价体系,进而准确地衡量每个城市总体投资环境和政府效率。调查中,软环境所占的比重达75%,以至于排名出现了一些意料不到的结果。

  世行中国及蒙古局局长杜大伟说:“对于城市这个复杂的对象而言,没有什么衡量方法是唯一‘正确’的,但此次报告最大限度地贴近城市‘真相’。”“希望通过了解企业周围的小环境,来折射出整个城市投资的大环境。”

  那么,绍兴,凭什么?绍兴的真相又是什么?就像报告说的,无论哪座城市,均不可能每项指标都得第一,“有些城市依赖于它们固有的优势,而另一些城市事实上更努力些。”

  是的,这是一场展现各项素质的综合性考试,考量的是一座城市的全面发展能力,在群雄并起的城市激烈比拼中,绍兴的脱颖而出,是各项指标综合排名靠前的结果,它们来自于政府对公共领域的高效治理、政府廉洁、高效运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公共治理中的政府取向

  世行评估报告认为,日常经验和调查数据表明,内资公司和外资公司关心的投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例如,内资公司可能更关心税负、当地政府的效率、融资的活力;外资公司可能更关心运输成本、海关通关、当地管理的质量、城市的生活质量等。这些预期值也通过世行的调查数据得到了验证。

  在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中,根据内资公司的投资环境列出的城市排名中,绍兴居第23位;根据外资公司的投资环境列出的城市排名中,绍兴居第16位。

  从世行的这一衡量标准,对于投资者来说,GDP已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投资者关注的是政府对于公共领域的治理,绍兴也因此在这一标准中得了高分。

  “时间”优势前的政府高效

  在对政府效率的考量,世行的报告将其具体分为国有与私有的对比、税费负担、劳动力冗余程度、旅行和娱乐开支、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海关通关,等等。

  在整体软环境方面,企业与政府打交道天数考察评定中,绍兴为46天时间,而一些城市的企业平均每年有60天要花在与政府打交道上。政府办事的高效,是绍兴成为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府效率的各项考核指标中,绍兴均有上佳表现:如通过非正规付款获得贷款的预期为0.0%,为第1位;综合的进出口通关的时间为4.1天,为第5位;调查到的私营企业为93%,为第8位,等等。

  根据世行对排名前20位的政府效率客观绩效衡量中,绍兴排名第8位。

  良好“空气”中的和谐表情

  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排名中,绍兴列20位。由此,分析绍兴的竞争力优势,虽然绍兴城市规模不大,但投资环境的排名却超越京穗沪,绍兴的胜出关键在于“人为”优势。

  世行的报告认为,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城市具有良好或优的空气质量天数的百分比,反映环境质量;入学学生中女学生的百分比,反映教育水平;拥有医疗保险的长期就业人员的比例,表明医疗健康的质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排名最高的20个城市中,绍兴的客观绩效指标列14位。其中,工业废弃物处理为97%,为第8位;人均绿地面积为13.5平方米,为第7位;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为83%,为第15位;年平均工资为21281元,为第10位;新生婴儿死亡率为5.8%。,为第9位;固定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6%,为第6位;女童就学率为48%,为第4位。

  绍兴致力于以人为本,无疑为构建和谐社会获得了重量级的砝码。

  绍兴举动

  城市人本发展理念

  对照世行的衡量标准,我们发现,它舍弃了传统以GDP为主导的价值取向,着重体现了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一主题,这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升与进步,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世行的衡量标准,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时代表情,同时折射的也是绍兴政府的公共政策理念。事实上,作为市场先发地区,绍兴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率先探索和有效实践。

  改善基础设施

  绍兴资源、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格局,加之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迫使绍兴较早地考虑改善围绕产业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小桥流水,是“东方威尼斯”留给外界的一个印象;历史上,往来于绍兴的舟楫,大多穿梭于这座城市的水街、河巷。而如今,绍兴正进入一个“跨江通海”的时代;绍兴水、陆两路交通比翼齐飞,四通八达的路网,引领着绍兴经济这艘巨轮扬帆远航,驶往更为宽阔的海洋。

  绍兴中心城市正在形成“北上接轨上海、东西呼应杭甬、南北辐射诸嵊”的对外高速交通圈,与“城市北进、沿江开发”相适应的交通骨架网络,构筑绍兴水陆、城乡并举的快速交通网络,从而实现由“走廊式交通”向“枢纽式交通”的转变。

  近年来,绍兴大手笔规划建设曹娥江大闸、跨海大桥、绍兴中心港等一大批“外联内接”交通路网框架。在杭州湾沿岸,将形成一条宽阔的黄金水道,500吨级的货轮可自由游弋其中,由此改善的两岸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将成为绍兴布局现代大工业的理想之地;通过跨江大桥,沿江两岸35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直接连接嘉兴、绍兴两地及苏锡常和浙东南地区,这使绍兴——这一历史上的交通洼地将演变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中心,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历史区位,为城市投资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同时,绍兴近年来启动了古城全城保护计划,在老绍兴城区,那些从街区里繁衍生成的台门、民居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在古城保护的同时,拉开组团式的城市发展大框架,为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的城市腹地。

  播种富民基因

  绍兴城市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样来自于“人文”建设。近年来,绍兴启动一系列“亲商”、“安商”工程,开通海关绿色通道,为外来投资者发行免费体检看病等“绿卡”,每年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使企业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从城市口号,到经济发展战略,绍兴执行的理念是,经济建设,GDP不是目的,发展也不是终极目标,而是致力于人们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绍兴经济的目标是构筑协调、富民、宜居的城市,其实现过程建立在不消耗大量资源的基础上。

  “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关键在农村,重点是农民。”这是绍兴市领导班子的共识。在实现富民的路径设置中,绍兴在早年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把发展块状经济作为一种富民经济,并着力提升其档次,使经济发展与农民就业致富结合起来。

  2005年,绍兴生产总值超1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4200美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第8位,其中块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70%以上。

  在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的《看浙江民企》一书中,把“绍兴模式”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正是这种民营优势,使这片土地积累财富的自由度和效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目前,绍兴已拥有20多家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绍兴板块”,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营造生态环境

  绍兴提出,积极构筑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圈。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推动经济发展从线性增长向循环增长转变,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去年,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每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元用于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

  为改善生态环境,绍兴全面实施《绍兴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抓好生态“十个一批”示范项目及小舜江供水二期、市污水处理三期工程、嵊新污水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发电等一批重点环保设施建设,致力于各领域的污染防治,建设一批生态公益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小区)和森林公园,规划并实施曹娥江流域的整治、保护和开发,并获得了全国节水型城市、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称号。

  绍兴探索

  率先迈向和谐社会

  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失败者,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社会体系的同时,绍兴把政府的人文关怀着力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上,在一、二次分配领域进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探索。这也是绍兴在此次榜单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起点

  为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绍兴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首先致力于解决一次分配领域的课题,通过构建城乡统筹教育网、就业网、交通网等“十网”建设,将目光集中到农民及其子女等弱势群体的生产、就业、读书等方面。

  为让农民有能力在市场中参与竞争,让劳动者具备最基本的创造收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004年至今,绍兴已累计培训农民59.66万人,其中引导性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9.04万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9.95万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21万多人。截至目前,绍兴转移农民18.29万人。

  为让人人有就业平等的机遇和环境,绍兴全面清理和废止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政策以及打破就业和社会保障户籍限制等,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

  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起点,绍兴要让每一个人拥有教育公平的机会和权利。自2004年以来,绍兴统筹规划中小学网点布局,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在二次分配上,绍兴努力做好公共利益的看护人,构筑强大的社会保障网。绍兴梳理出群众关注度最高、问题最集中的住房难、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七大难题”,开展针对性破解的“助业”、“助居”、“助行”、“助医”、“助学”、“助困”、“助安”系列活动。

  随着百姓安居工程、充分就业工程、农民致富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等启动,随着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缓解百姓生活难题”,是这座城市响亮的口号。

  “人民是天是地,人民是根是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既是绍兴市主要领导的动情话语,也是市委、市政府所有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项项民心工程,诠释着新时期绍兴党委、政府对执政理念深刻内涵的理解:既关注眼前的、显性的问题,又关注长远的、隐性的问题,通过破解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政府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为一座城市谋划更和谐的发展图景。

  政府的宽容与抱负

  无论投资环境的改善,还是对公共领域的治理,其有效运行都取决于执行者——政府自身的抱负和作为。

  绍兴市委认为,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按经济规律办事,按市场规律办事;就是要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民主,还权于法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绍兴建立了市便民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等运行机制。

  去年,绍兴率先在全省舍弃行政指标一刀切的数字化考核办法,通过引入民意测试等,将政绩交给老百姓、企业家去评定。政绩到底好不好,把更多的“话语权”让给老百姓。

  绍兴近年来每年开展行风评议,部门对企业、对群众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直接事关其政绩好坏。2005年,市效能办将200多项分散在各个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进行集中,避免企业和老百姓多次跑腿。

  在先后进行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去年绍兴在全市广泛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政府再次对自身最敏感的部位“开刀”,以提高行政运行绩效,体现了绍兴政府官员的宽广胸怀和使命感。

  榜单启示

  绍兴仍需继续努力

  城市已成为一门显学。当下,无数人在谈论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和认识,越来越多的机构在为城市制作榜单,更多的城市在为自己大声说话。

  当城市成为一门显学,凸现出城市当下所处的三大背景:每座城市都被卷入了一场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社会中介机构、普通人等第三方力量正在崛起,正在为城市作出独立的评判;城市口碑已成为一座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世行的这份榜单,也给予绍兴一些启示。一座城市只有抱着长远的忧患意识,才能更好地奋力前行。

  在详细解读世行衡量指标的过程中,绍兴注意到,内资公司对绍兴的投资环境评价相对落后,政府今后还应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提前进行战略布局,发挥自身民营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做到内外资并举。

  如何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摆脱资源要素制约,改善人才、劳动力结构,也是绍兴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世行的报告指出,每座城市不可能在各方面做到卓越,他们今后将对各城市进行定期的考察评估。因此,绍兴要继续保持金牌,必须全面实现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撰文 鲁兰洲 王芬祥 裘浙锋

  摄影 袁 云 姜 辉 何 雯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