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PDF 版
· 把青山绿水留给后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2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把青山绿水留给后人
——温州移风易俗纪事
□ 李 扬
  把青山绿水留给后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广大农村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走进温州新农村》系列专版,宽角度、大纵深地观察并记录温州市及各县(市、区)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展示温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典型、新经验,敬请关注。

  根治    

  “青山白化”

  重在观念

  ——温州市桃源开发公司

  董事长林大忠访谈

  青山白化现象一直困扰着温州,但在走访中,笔者发现温州又存在着一批为老百姓逝后的“后花园”建设做出努力的企业家。其中,笔者了解到,温州市桃源陵园是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经营性公墓,隶属温州市民政局直接管理。陵园规划占地面积303亩,是全市规模最大、品位最好的一座公墓。曾荣获省、市“最佳公墓”和“园林式墓区”称号。该陵园的开发者一直热衷于慈善事业,从事陵园开发十多年,他积极配合政府,关心贫困人群,捐资300多万元用于扶贫。日前,笔者专访了这位陵园的开发者——温州市桃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大忠,请他谈了对温州今后治理青山白化的一些看法。

  问:请谈一谈温州青山白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

  答:青山白化现象通过政府部门10多年的整治,效果十分明显。这与政府的重视、群众的支持分不开,如果长抓不懈,根治青山白化现象指日可待。青山白化现象的存在,与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有关,同时也是温州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条件形成的产物。由于迅速地致富,一些人存在光宗耀祖的思想,大建坟墓,搞攀比。要想根治青山白化现象,首先,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让老百姓树立把青山绿水留给后人的理念。同时,政府、老百姓和墓地商家各出一部分资金,迁移坟墓,集中安葬。最为重要的是要彻底杜绝私墓再建,这样才能彻底根治青山白化死灰复燃。

  问:现在温州推出的生态墓,老百姓接受程度又是如何?

  答:生态墓是在全省推进生态省建设中,根治青山白化提出的有效措施。由于各级政府重视,目前生态墓建设面比较广,数量多,要求高。温州普及得也比较理想,但是发展不大均衡,有个别地方,标准良莠不齐,偏离生态墓建设方向,出现对外销售现象。

  问:我们知道,公墓在整个殡改战役中,是一个过渡性的产物,它的存在有哪些好处?将来走向会是如何?

  答:公墓虽然是过渡性的产物,但它的存在有它的理由,主要是占地少,把分散的墓穴集中安葬,有利于管理,达到了节省土地的效果。过去公墓土葬墓标准是一对墓穴6平方米,火葬墓一对墓穴占地1平方米,而现在山上的私墓,一座墓都是几十平方米以上。经计算,桃源陵园建设可为国家节省山地500多亩。另一方面可以节省资金。一座私墓造价2万元至5万元,而公墓的话,一般平均价格为1万元以下。桃源陵园为百姓节省资金达8000多万元。因此,如果加以有序引导,合理建设公墓,应该是现阶段杜绝私墓再建较为有效的手段。在国外,公墓建设已向公园化、生态化发展。国内发展也非常迅速,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贵阳等城市,也都全面推广公墓公园化、生态化建设。以后,我们会在观念上提升,走多样化安葬之路。如墙葬、廊葬、堂葬、塔葬,向空间发展。如建设骨灰堂的话,我们算了一下,占地10亩的山地,就可以建成安放6万穴的骨灰墓地,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土地,也符合城市化建设要求。桃源陵园建设,规划总占地300多亩,现已建80亩,目前二期扩建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两个大型停车场,一次性容纳车辆700余辆,还将建行人过马路天桥、墓文化长廊、上山缆车等,方便百姓祭奠。除建设公园化和生态化陵园外,我们还准备建设果园化陵园,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以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

  有人说,五年前他驱车沿着104国道线从温州段经过时,椅子坟就像鱼鳞一样遍布全山,现在当他再次来到温州时,惊讶地发现那些鱼鳞越来越少了,青山恢复了原貌。

  温州地区素有兴土葬、修坟圈的陋习,经过千百年的积累,青山变得满目疮痍。满山的坟茔除了影响市貌,还占用了原本有限的土地资源。青山白化现象长期存在的本质原因是一个遗风旧俗问题,在温州大力建设文明城市的今天,青山白化现象成了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

  一个艰难而重大的转向:

  全力遏制青山白化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各级政府痛下决心,深化殡葬改革,治理“青山白化”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温州治理青山白化的任务更为艰巨。

  这项工作的推进,必须“硬软结合”:一招是在政策法规上大力肃清“厚葬”风,禁止再造“椅子坟”,反对出大殡、做道场等封建旧俗。另一招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推行火葬,建造现代殡仪馆,目前正准备大力提倡树葬。

  温州曾在浙江推行殡葬改革制度时排名倒数第二,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温州市民政局殡改办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温州历代有“重葬厚殓”习俗。在温州人观念中,造房、生儿、造坟是人生三件大事。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温州人更津津乐道:“富不富,看坟墓”,越造越豪华的“椅子坟”,街上越来越长的出殡队伍,成了温州一道特有的“风景”。

  温州市从1996年开始,下大力气实施了几次青山白化治理运动,有的仅拆掉坟圈,有的仅炸掉坟式,有的仅用绿色油漆涂了一下坟头,有的乡镇已收绿化费而没有绿化,最终都没有彻底解决青山白化这一顽疾。

  殡改工作同计划生育一样属“老大难”问题,但是温州近两年的实践证明,殡葬工作只要领导重视、主管部门自觉发挥职能作用、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难题就能得到解决。关键是,把各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把行政措施和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把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结合起来,把改革丧葬形式和搞好殡仪服务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殡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说到底,我们就是在和残存的落后观念斗争,难就难在这里,它是无形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所幸这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位民政干部语气里有了一丝难得的轻松和欣慰。

  打这场硬战的过程究竟有多难,笔者首先听到了温州原殡葬改革办公室主任王鸿铨的故事。

  从1979年开始,王鸿铨一直在殡葬改革第一线工作。他的名头响亮,一是因为治大殡——居民办丧事,王鸿铨要上三次门:别人撒纸钱,他在背后捡,捡完了捧着纸钱上门教育。温州旧俗出殡要举两棵“风水树”,死一个人,砍两棵树。通过一次次教育,王鸿铨硬让“风水树”改成了“风水枝”。二是因为拦死人——有的居民为逃避火化,五更出殡,王鸿铨就四更起床,在出殡必经的清明桥等,劝丧家回去火化。

  王鸿铨1997年退休,笔者没有见到这个以“清明桥头拦死人”闻名的“老民政”。温州殡改办的同志说,他们都干过凌晨四点起床,守在清明桥的事情。干殡葬改革,是最吃力不讨好、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的活儿。如果民政人员不以德服人,这项工作很难再进行下去。

  乐清当时的市委书记把各乡镇领导以及老年人和妇女代表招集来,亲自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宣传殡改制度。在不断的督促与教育下,一些党支书、村干部带头拆了自家祖坟,给乡民带了个好头。二是身体力行。到了统一拆坟的那天,市委书记一早就到了他的试点督查。这个点本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市委书记的亲自监督下,没费多大劲儿,就顺利拆完。

  当地民政部门同志随身带的“三件宝”,也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地图、望远镜、安全帽。

  自从搞殡改,他们天天在山上走,要治理的山全部爬了个遍,对每个山上要迁要拆的坟地了如指掌。回来后,就把各座山上的坟茔在自绘的地形图上一一标出。在办公室资料柜里,这样的地图一大卷一大卷堆着。

  迁坟时间定下了,先发通知下去,要求自迁。有时下面的乡镇报告全部迁完,民政部门的同志就带上望远镜,爬上山头查看,他们熟悉地形,一目了然,该迁不迁的,一个也跑不掉。到了正式拆迁日,他们还戴上安全帽,到爆破现场亲自督察……

  一场场殡改战役,就是对老百姓观念的一次次洗礼,出大殡、椅子坟等陋习得到了有效遏制。

  一个由表及里的共识:

  不与后人争绿地

  在温州人的殡葬观念逐渐转变的同时,人们发现这座城市的绿地在渐渐减少。随着城市的拓展和功能的完善,温州重点地区的土地,变得寸土寸金,亡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渐渐凸现出来……

  温州陆地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总人口777万,人多地少,且多山少平原,土地资源非常匮乏,全市耕地面积不到29万公顷,历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

  当年,在温州“厚葬”风气最烈的时候,出现了椅子坟占地二三亩、造坟费达50万元的景象。出一次大殡,要用近百辆车,送葬队绵延二三里。温州市每年新添3万座坟茔,按每座最少占地20平方米算,每年就要吞噬土地近千亩。而多山的温州,人均耕地却只有0.64亩。

  在房价高涨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更是加剧了这种紧张局面。据了解,目前全市仍有历史形成的散葬坟墓84万座。由于殡葬价格让一些普通百姓难以承受,一些丧者家属便设法对火化骨灰进行私自处理,使得散埋乱葬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新增的散坟不计其数。

  有人结合活人的生存条件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死人,不算公共占地,也要30平方米,一个村按1000座坟算,有3万平方米,占地惊人。这对不少人触动很大。

  “如果不有效杜绝占用林地、耕地葬坟,将影响温州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再这样长此下去,我们拿什么留给子孙后代?”

  一场死人与活人的绿地争夺战该如何平息?

  为此,温州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想方设法,在继续深入开展殡葬的宣传与管理,严防青山白化回潮的同时,不断开拓治理范围。去年没有拆到的地域今年也要纳入治理范围。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拆除治理私坟4743座,拆除翻新私坟805座,拆除平毁新建私坟177座,有效遏制了青山白化回潮现象。

  政府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各方筹集,于2003年,在瓯海区郭溪镇浦西村建成了一座占地450 亩、总投资近1 亿元,多功能、现代化、公园式的基安山陵园。这是温州市推进殡葬改革的又一新动作。温州市委、市政府将基安山陵园工程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考察了国外城市陵园,并邀请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的专家进行多个规划方案设计,使该陵园达到国内一流水准,成为温州、浙江乃至全国治理“青山白化”问题的楷模。国家民政部将它列为直接联系点。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节省土地,不断向空间要土地,政府开始提倡建设生态公墓,树立绿色丧葬新风。积极鼓励群众实行骨灰深埋、树葬、撒散及草坪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葬法,积极倡导鲜花祭祀、文明祭祖的祭奠新风尚。所谓绿色生态公墓,就是指将骨灰或遗骸埋入地下,地面只留一块卧碑,周围种植树木、花草的一种墓葬形式(俗称树葬、花葬、草葬)。但要真正实现,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有人认为,这样做不是入土为安,一时很难全面推广。

  土地有限,墓地更有限。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温州市每年有约15000人去世。仅靠政府部门建设的公墓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要是没有后续性的公墓陆续建设的话,那些死去的人们该何去何从?

  “在农村要推广生态墓葬区,在城镇,要引导经营性公墓。这是一种为政府解忧,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举措。”热心公益事业的黄本权老人曾这样提议。

  敏锐的温州人,开始嗅出这里存在着莫大的商机。温州民间出现了一批从事于经营性公墓的企业家。他们在默默地承担着建设人们逝后的“后花园”的工作。

  温州市桃源陵园负责人林大忠告诉笔者,十多年前下海,从事经营性公墓建设,很多亲戚朋友不理解,由于对这个行业比较陌生,刚开始做时十分艰难。

  不管如何艰难,这位有魄力的企业家,通过考察取经,实现了让墓地上山成公园。目前,该陵园的二期扩建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陵园的配套设施。“一度解决了亡人顺利入土安息的棘手问题。这也为在全社会推广生态墓葬做出了努力,为这一平稳过渡奠定了有效的基础。”温州一民政部门人员这样认为。

  据了解,陵园的开发和建设,为国家节省了可观的土地资源。某陵园负责人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公墓土葬墓,一对墓地占地6个平方米,而私墓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有些甚至要上百平方米。而现在,火葬公墓一对墓地仅占地4个平方米(墓穴仅1平方米)。

  一种务实有效的变革:

  走上生态之路

  据了解,一般墓园分为两种,一种是公益型公墓、骨灰楼;另一种是经营性公墓。和公益型公墓不同,经营性公墓由个人或单位选址修建,政府部门不拨款,这样的经营性公墓温州仅17座。

  笔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人们目前选择墓地,大多是为了拥有怀念亲人的场所,“风水”等迷信的想法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交通的便利程度和墓的价格。至于如何选择,大都会理智地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和居家位置来考虑。

  2005年3月份,温州市再一次开展了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此次宣传月以青山白化治理为重点,一直持续到年底,着实打了一场青山白化治理攻坚战。于是,荒郊乱坟岗、铁道两边、田间地头,成千上万随处可见的坟头被迁移、深埋、寄存和树葬。

  按照“迁移、拆平坟圈、覆土深埋、植被绿化”的青山白化治理方法,截至去年底,温州市共整治私坟89956座,国(省)道、高速公路、重点治理乡镇沿线视线范围内私坟治理率达98.2%;已建、在建和规划选址的生态墓区有1795个,覆盖行政村比率达到33.1%,青山白化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到目前为止,全市17座公墓中在售的7座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兴建了绿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提留了50多万元维护资金,公墓绿化覆盖率基本都达到60%以上。

  今年,温州市政府提出了青山白化治理工作的新目标:“三沿五区”青山白化治理率要求达到80%以上,已治理私坟覆土绿化率达60%以上;生态墓地建设要覆盖80%的行政村;公墓(墓地)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丧葬礼俗违规出大殡数量要控制在辖区死亡人数5%以下。今年温州市将继续以强化青山白化治理、推行生态葬法、深化丧葬习俗改革为三大重点,按照“迁移、拆平坟圈、覆土深埋、植被绿化”的青山白化治理方法,全力推进全市殡葬改革工作。

  据悉,温州市今年将实现“三沿五区”私坟治理率达到80%,生态葬法(生态墓建设)覆盖80%以上行政村,农村公益性墓地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逐步建立与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相适应的殡葬文化新局面。今年全市需治理的“三沿五区”视线范围内私坟有25714座,对该类私坟治理率达不到80%的县(市、区),今年将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制。

  同时,生态墓葬也逐渐被老百姓接受。以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为例,为了鼓励村民积极响应,该村两委带头示范,村支书陈众芳二话不说,第一个拆了自家的祖坟,认购了一对公墓。副书记董笃权、村委陈胜华也相继将祖坟迁入公墓。如今,陈岙村已建成的两千穴生态公墓已经认购完毕,今年清明节后已经有村民陆续迁进,预计年內将全部完成1000对私坟的迁移。截至目前,仅瑞安全市已建成骨灰存放室7个、骨灰存放室1座,已建成并可投入使用的生态墓地136座、已审批待建的生态墓区164座;已建、在建可投入使用的生态墓地覆盖行政村1795个,覆盖行政村比率达36%。

  温州人渐渐地接受了“厚养薄葬”的观念,一位温州百姓说:“省下几万几十万的造坟钱,让老人健在时过得舒心,那才叫孝顺。”

  就是老人自己,也想通了。去年10月,永嘉县溪下乡溪下村的金国弟老人,拿出儿女给的“修坟钱”和平日省下的零花钱共1.1万元,赠送给171位贫病老人,一时传为美谈。

  现在,温州的“三沿五区”——沿铁路、沿通航河道、沿公路,水资源保护区、住宅区、开发区、风景区、耕作区的椅子坟已经基本消失。温州殡改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平均火化率达到93%。

  青山有幸,百姓有福,温州百姓开始体会到殡葬改变带来的好处,他们越来越明确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把更多的青山绿水留给后人。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