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温州全力为移民建和谐家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奔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温州全力为移民建和谐家园
落实“四大工程” 推进“十大项目”
□ 徐月萍
  温州全力为移民建和谐家园

  落实“四大工程” 推进“十大项目”

  □ 徐月萍

  在温州大地上,伴随着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等20座大中型水库的建成,该市诞生了10多万移民。其中国家重点工程珊溪水库移民,近4万人口移到全市123个移民安置点落地生根。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移民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移民工作的重心也从“搬得出、安得下”,逐渐向“稳得住、融得入、富得起”转移。为破解遗留难题,创建移民和谐家园,去年以来,该市因地制宜,率先提出实施“移民机关品牌工程、移民长效管理工程、移民平安稳定工程、移民脱贫奔小康工程”等四大工程,全面提升移民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开创了移民后扶工作的崭新局面。

  树立一个崭新的理念——

  “移民,就是咱亲人”

  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移民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做好移民工作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温州市移民办主任、党组书记谷献旦认为“事在人为,人在精神”。

  去年,温州市移民办新班子建立后,迅速亮出打造“移民机关品牌工程”。他们把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打造“情系移民、用心服务”的移民机关品牌;创建移民群众满意单位,建设团结奉献、创新争先的先进性机关干部队伍,作为推进移民工作,落实“移民四大工程”的首要环节。同时,移民系统实行内部资源整合。逐步调整内设机构的职能,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强化信访、信息、内部审计和移民政策研究等职能,让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兼任多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移民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蔚然成风。

  服务中,与移民缔结深厚情感。自实施“移民机关品牌工程”以来,该市移民系统开展举办“情系移民·募捐暨结对挂钩”活动,为移民筹集募捐款60多万元,通过对1000多户困难移民的慰问,移民干部与广大移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该市又适时推出全市移民系统工作人员连村帮户,对120户困难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以“学九万、送服务、解难题、促和谐”为主旨,开展 “基层服务月”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移民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遗留问题和发展中新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风雨中,移民就是咱亲人。该市移民办新班子倡导“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由于领导率先垂范,使移民干部形成上下联动,同心合力的工作氛围。今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在该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市、县(市、区)移民办领导靠前指挥,移民干部共赴一线,创新抗台措施,按“六种人”的抗台模式,进行编组分工,“值班人”、“巡逻人”、“抢险人”、“鸣锣人”、“动员人”、“联络人”,各就各位,职责明确,指挥全体移民紧急行动,抗台抢险。由于全市移民干部和123个移民安置点的移民形成合力,台风中,近4万名移民,无一伤亡。在总结“桑美”台风“零伤亡”经验时,移民干部感受最深:“把移民当成亲人,高度的责任意识促成了抗台的全面胜利。”

  付出中,百姓心中有杆秤。说起移民干部刘教存,苍南移民对他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移民吴彩英说,因为“老刘”为她解决了贷款难题,她才办起了打包带加工厂。移民们眼看着暖棚里大片西红柿结出了大果子,却不料突遇寒流袭击,“老刘”请来温州农科所专家及时抢救,并联系移民到农科所培训,如今苍南移民的种植技术令省城的专家刮目相看……刘教存只是温州市大多数移民干部的缩影。“机关品牌工程”激励了全市移民干部全身心融入移民工作,团结奉献、创新争先。在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该市各级政府和移民部门把移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尽职,坚持政策,确保稳定,在全省率先完成10多万移民的核定登记工作,得到了省督导组领导的充分肯定。

  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以扶持移民为己任,造福移民群众,已成为许多移民干部工作的动力之源。他们以真情赢得移民的尊重,以真心拉近了与移民的距离,使移民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创新一套长效的机制——

  “解难题,方能保稳定”

  融洽的干群关系是构建移民平安稳定工程的基础,而移民的长期稳定则需要有长效管理机制作保障。

  强化“属地管理”,构建多元化帮扶体系。去年以来,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对县(市、区)政府的《移民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移民工作的意见》等多个重要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的责任体系,同时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帮扶机制,坚持走“帮扶社会化”路子,不断完善领导挂钩、部门结对、企业帮扶、慈善捐助、移民参与的帮扶制度和办法。市农办、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等后期扶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率先与移民点进行结对挂钩。龙湾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牵头联系14个移民村(居、点),全区61个部门、60家重点企业、14个经济强村参与,并签订帮扶责任书,筹集了260多万元资金,为移民村办了一大批实事,完善了移民村(点)的文化、体育、环保、卫生等设施,切实加强了移民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目前,温州市的移民工作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移民部门业务归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珊溪水库123个移民安置点中,有20个纳入市级千村整治、7个纳入市级百村示范。

  关注移民呼声,难题一一破解。移民平安稳定工程作为打造“和谐温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召开移民工作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移民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该市各地以移民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移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全市已有近7000间移民房办理了房产证,近6800间移民房办理了土地证,目前全市移民房59%房产证和57%的土地证已经办理完毕;在各地财政的支持下,移民点水网改造、排水设施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移民危房和违章房的整治取得新进展。移民信访局面明显好转,移民来访批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56%和82%,其中群体访批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92%和97%。移民平安点建设初显成效,出现了龙湾永上居委会等“平安社区”。

  献爱心送温暖,为移民生活添欢乐。在移民稳定工作开始出现良好态势的同时,今年初,该市不失时机地开展为移民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组织了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今年全市10个县(市、区)组织活动54次。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苍南组织移民成立移民木偶剧团,把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通过喜闻乐见的木偶剧巡回演出,渗透到移民中;乐清在8个移民安置点建立移民宣传栏,并为他们连续放影20多场科技电影;龙湾为500多名60岁以上的移民组织免费体检;鹿城组织移民进行电脑培训……同时,各地还组织移民开展文体活动,如苍南组织近千人参与大型移民文体活动,项目包括拔河比赛、和家欢、猜灯谜等,丰富了移民的文体生活。

  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推动,移民与当地村民的关系进一步融洽。在苍南县宜山镇谢垟底村,安置移民21户87人。村“两委”视移民胜亲人,不仅筹款帮助困难移民建房,而且给予移民与村民同样的土地承包待遇,“优先照顾,重点安排”移民就业。对移民的事,努力做到“有求必应,热情帮助,悉心解难”。今年,该村投入17.8万元改善移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环境。为此,谢垟底村还被评为“温州市移民示范点”“温州市移民工作先进集体”,而该村党支部书记周祖川则被评为温州市移民先进工作者。

  当年,泰顺新蒲乡的移民带着几分焦虑、几分不安踏上金乡镇夏八美村的土地,村民能用一颗真情的心来接纳他们吗?对于移民和当地村民的关系,村支书夏茂环用一个字:“好。”他说,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有点矛盾,不过通过相处,大家现在算是结亲了。这不,当地的两位姑娘就嫁给了移民小伙。

  一项项帮扶政策的落实,给移民送去的是希望,一个个难题的破解,给移民带来的是信赖,一次次精心组织的活动,给移民增添了欢声笑语。真情营造和谐,爱心促进互动。移民平安稳定工程有了令人欣喜的收获:移民和干部之间感情更加深厚,移民和移民之间更加相扶相依,移民和村民之间更加融合。

  “脱贫奔小康,家园更和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温州广大移民迎来了幸福新生活。在平阳县,移民100%参加了当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瑞安市、苍南县、瓯海区等地,移民依靠小额贴息贷款正满怀信心地创业拼搏;在龙湾区,整齐划一、高大气派的移民新居就建在区政府旁边的黄金地段……

  “十大项目”,推进移民奔小康。移民“四大工程”建设归根到底是实现移民脱贫奔小康。为推进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温州市政府确定实施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十大项目”。通过实施移民培训、教育资助、救助保障、安居建设、贷款创业、基地建设、温馨行动、平安建设、“三下乡”活动及结对帮扶等“十大项目”,加强对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力度,加快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起对移民生产资助、生活援助、社会救助、就业帮助、设施建设辅助的机制,加快移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努力实现移民群体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俗话说,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共举办移民培训班59期,使4264名移民有机会参加实用技术、就业技术和绿色证书培训,培训后的移民劳动力基本上有业可就。在龙湾区,温州天骄笔业有限公司在移民村(点)开设加工场,让移民直接进厂接受技术培训,解决了800多名移民的就业问题。通过实施救助保障项目,全市90%以上移民享受了新型合作医疗,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移民100%参加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房产保险,412户移民特困户列入低保;通过实施贷款创业项目,2998户移民获得总额为1.79亿元的贷款,占移民户数的35.5%;通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各地因地制宜、适度规模、讲求效益,以基地为龙头,带动移民农户联合经营。如瑞安、泰顺、文成等库区县市就地安置的移民,主要发展茶果、药材、养殖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山区特色的农特产基地,苍南、平阳、瑞安、瓯海、乐清、永嘉等县市区则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葡萄、蘑菇等效益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基地,有力地推动移民生产发展。

  “尝尝我们的绿色食品”,移民夏碎忒、夏碎士笑声爽朗,盛在托盘里的番茄个个鲜嫩红艳,即可当蔬菜又可作为可口的水果。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夏碎忒连连称多亏了技术培训。刚来苍南的时候,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想想还是种点蔬菜和水果,刚开始时没经验,一位移民种植的番茄遭了霜冻,血本无归。移民办及时组织他们到浙江农科院学习番茄栽种技术。回乡后,他们通过将技术和实践相结合,种出的番茄品种也越来越好了。夏碎忒说,现在每年大概有三四万元收入,接下来他还想扩大规模。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深化,为了帮移民们进一步发展,提高番茄的抗灾害、病毒的能力,苍南已经开始贴补村民将竹制的大棚换成了钢管大棚,现在已经有500多亩大棚更换了材质,接下来还要普及。大棚番茄要比普通番茄提早一个多月上市,在价钱上就占了优势。为了区别于别的番茄,他们还给当地的番茄取了个“金美”的名字。“金美”逐渐成了品牌,许多客商因此慕名而来。

  创新思路,拓宽移民致富门路。随着移民种植户的不断增加,移民散兵游勇式地分散从事零星种植业,一家一户小农户与大商贩在竞争中只能处于劣势,较难开拓市场。唯有组建合作社,农户捆绑一起闯市场,才是移民发展的新出路。移民办同志的这一创新思路,立即赢得了该市移民的响应,有效地增加了移民的收入。去年下半年,在平阳县移民办的牵头下,该县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食用菌从最初不到半亩发展到130多亩,纯收入从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8000元,葡萄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300多亩,现在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比移民前翻了好几番……”谈及成立合作社后带来的种种变化,文成移民、合作社负责人阙祖有如数家珍。

  “合作社成立后,大家形成合力,打出一片新市场,现在我们的葡萄、板栗、丝瓜和食用菌都销往杭州和温州市区,产品供不应求,接下来准备对这些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阙祖有对今后的小康和谐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

  落实“四大工程”,推进“十大项目”,广大移民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目前,该市移民已发展农业生产基地5215亩,上规模企业73家。涌现出“移民企业家”苏士真、“养猪大王”林观超、“花卉专业户”季元华、“茶园大户”赖兆裕等一大批创业致富的带头人。随着移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温州引导移民致富的脚步也迈得越来越稳健。但是,该市的移民干部清楚地认识到移民工作仍然艰难,任务还很重。目前,移民困难户还很多,许多遗留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移民工作任重道远。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