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立于钱塘江畔,浸润着浓郁的吴越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原来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农业区——城市的“菜篮子”嬗变为今天傲立潮头的经济强区、引人注目的科技创新基地。
随着“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和“决战东部”战略的实施,杭州正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今天的江干已成为杭州新一轮发展的中心区。在这历史的拐点处,一个充满活力、各项科技和经济指标快速上升的新江干跃然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科技江干”脱颖而出。
自主创新潮涌江干
——杭州市江干区科技发展纪实
科技重塑“金江干”
当时间的长河流淌到2005年的时候,江干再一次给世人带来惊喜。是年,江干区科技进步水平跃居浙江省县(市、区)第2名,又一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成为全国少数获此殊荣的“三连冠”城区之一,也标志着区域的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达到了全国的较高水平。
可以说,“三连冠”为江干科技的“十五”成绩亮出了一个高分,那么在未来五年,江干科技将如何延续辉煌,如何为江干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为此,笔者走访了江干区以及相关企业。
“这是一次思想认识上的大统一,更是一次发展路径上的大抉择。”江干区区委书记暨军民说,“近年来,全区各级围绕‘两加快一统筹’和‘环境立区’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以创建科技强区为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努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正如暨书记所说的,一个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新热潮,正在江干大地升腾。
两个“超60%”显示了江干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强劲势态:与上年比,2005年,全区工业新产品产值25.37亿元,增长1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37亿元,增长65%。
四个“第一”彰显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西子奥的斯自动扶梯全球第一、杭锅集团余热锅炉全国第一,西子孚信电梯部件全国第一,西子石川岛立体车库全国第一。
与枯燥的数字相对应的,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亮点:西子奥的斯被认定为“双密”企业,万事利集团的双面织锦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华链条建立了杭州市首家院士工作站,祐康食品集团承担了科技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杭州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并成为浙江省“十五”服务业电子化工程试点示范企业,其打造的96188网站也被浙江省信息产业厅、省电子商务协会列为浙江省电子商务应用网站推荐网站。
江干区区长蔡仲光表示,以自主创新为主线,江干区的产业结构正进一步得到优化,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迅猛增长,成为全区主导产业。
此外,全区列入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企业高新技术研发(技术)中心30家,实施各类科技项目98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经费500余万元,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0项,技改投入4.76亿元,35个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24个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和农业丰收奖。
科技强区、自主创新无不处处写在江干发展的旗帜上。几年来,江干区坚定地行走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出一片新天地。
政府——
既是引导者又是推动者
作为未来杭州中央商务区钱江新城所在地的江干,人才的汇聚、技术的积累、信息的交汇、创新的积淀,是特有的优势。然而,有限的空间资源也成了制约江干发展的一个“瓶颈”。
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较量。
靠创新闯出一条新路,是江干区在区域竞争中突围的必然选择。近三年来,区党政主要领导亲抓第一生产力,建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科教兴区领导小组和创建科技强区领导小组,把科技工作作为党委和政府的重点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坚持定期研究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全区科技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网络。
区委书记和区长每年以工作调研或工作考核等方式,专题听取区科技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并且明文规定:各部门、镇及街道的年度考核与科技进步的各项内容和指标挂钩,完成的给予奖励,完成不了任务的扣分。
科技强区,政府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蔡区长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是引导者,也是推动者。前者出政策、出导向、出服务,后者则是推动具体计划项目的实施。
做好引导者、推动者,需要营造一个重视和激励自主创新的好环境。区委、区政府结合江干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
从2003-2005年,全区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近300项,落实上级科技项目配套经费1080万元;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一厂一策予以专项资金资助,三年来财政返还高新技术企业2482万元,支付科技创新奖励费668万元,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纳入初创培育工程,实行种子资金扶持,对技术转让和开发经营所得免征营业税。
2005年,杭州市人大视察江干区贯彻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情况,给予了较高评价。
做好引导者、推动者,需要维护好市场秩序。科技创新企业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更需要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区知识产权办公室,并经常把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知识培训的课堂放到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大增。
三年来,全区专利申请量1412件,授权专利838件,2005年全区每万人专利授权量10.98件,列全省区(县、市)第8名。西子联合控股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在杭州首创并成功举办了“祐康杯”、“万事利杯”中小学生创意大赛活动,收到参赛作品2000余件,其中有15件作品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得到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在行动”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的赞赏。
技术创新的土壤,培育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三年来,江干区委、区政府投入科技经费3297万元,支持企业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全区累计承担市级以上的科技计划项目109项,14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有44项获得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114项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
企业——
依靠自主创新发力壮大
也许你不知道,安装在“神五”、“神六”上、必须绝对可靠的电子元器件,都是由总装备部和信息产业部唯一定点的省高新技术企业杭州可靠性仪器厂制造的设备严格检测把关上天的,而这套可靠性老化筛选试验设备就是“杭可”自主研发的成果。
作为军用装备企业,杭可一直为国家军工重点工程提供配套产品,多次获得信息产业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的表扬和嘉奖、至今已取得科技成果32项,通过部级鉴定产品有12个,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七专”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共计九项大奖。
放眼江干,杭锅、爱大制药、西子孚信、耀运布业、浙江杭宝、新纪元消防、创新金属材料……诸如“杭可”这样依靠鲜明的自主创新意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天下的企业还有很多。
走进位于江干科技经济园占地100多亩的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现代化新厂区,我们看到,相对于近30亿元的年产值,新厂区显得不够“规模”。对于我们的疑惑,公司人员给我们道出了缘由,早在1997年,西子奥的斯就已在更新的技术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相比厂区规模,公司更注重的是不断依靠技术创新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开拓高端市场。
2000年至今,西子奥的斯先后研发了采用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核心技术的OH5000系列无齿轮电梯,全国单驱动提升高度之最的XO21NP扶梯等新产品,其中无齿轮电梯与传统齿轮电梯相比,在满负荷运转时最多可节能40%,相当于电梯运转一年只用了三个季度的电,还大大减少了磨损、热能、机械能等各类损耗,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国际先进新产品”,被奥的斯全球总部认定为“性价比全球第一”。
一家水泥厂投资1000多万元装上一台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杭州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锅炉,回收废气余热用于发电,不需增加任何燃料就得到相当于水泥厂1/3的用电量,同时余热锅炉采取防磨损、防积灰(堵灰)、密封等措施,少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NOx、SOx、灰尘等,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整台余热锅炉一年多的时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
余热锅炉主要应用于电力、冶金、化工、城建、建材等行业的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增效作用,在国内节能环保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领域中,独树一帜,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作为传统行业的领军企业杭宝集团近年来与浙江大学、西安大学等高等院校长期合作不断研发新品、精品,产品从平膜、透明膜等传统膜发展到镀铝膜、彩色膜,直至现在最新的镭射膜,由于技术含量高,订单纷至沓来,真可谓“老树发新枝”。
同样,生产风油精等低附加值产品、负债3000多万元的爱大制药,依靠买断专利和收购股权,将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研制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短短几年里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区有100余家企业与省内外大院名校开展了科技合作,共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62家,实验(实践)基地7个,经认定的省市级高新技术研发(技术)中心30家。西子联合与西安交大合作建立了研究院,科岛微电子公司与中科院上海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新材料新能源研究开发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涌现出如爱大制药、万事利、祐康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至今,江干区有25家中小企业被列入杭州市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杭州绿健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卫星通信GPS定位系统,应用于杭州“数字城管”建设。杭州创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多弧等离子镀膜技术取代传统电镀工艺,提供了节能、环保、耐磨、耐腐蚀的金属表面处理工艺。杭州科岛微电子有限公司自行研发的STI智能轮胎压力传感器高技术产品,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并驾齐驱。爱大制药、祐康食品等科技型企业在美国和新加坡证券市场获准上市。
“两园”——
创新平台成就未来
“我们不仅需要代表区域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也需要千百万中小企业的原创。”蔡仲光区长说。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江干区政府在2002年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合作组建了浙江省大学科技园。区委、区政府着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一府三校”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2005年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在短短的三年间,大学科技园集聚了一批高新企业,2005年在孵企业85家,实现技工贸收入2.13亿元,孵化培育出了一批如耀运布业、华顺炉业、绿健科技、创新金属材料等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省重点建设项目——大学科技园研发创业大楼的即将开工,标志着江干区的自主创新体系将从这里走向全省,成为全省高校的创业平台,更是全省科技创新的高地。
江干科技经济园作为杭州老城区唯一的保留园区,五年来,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围绕“建绿色园区、创百亿工程”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层次引进、高效率管理,加强产业布局调整,注重招商引资和资源整合,主动对接大学科技园孵化毕业的高科技企业和区域先进制造企业,集聚和引进了西子奥的斯、新星光电、纽创电子、巨星科技、科龙电器、龙达新科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落户园区。2005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61.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30.86亿元,被杭州市政府评为“块状经济先进单位”。
科普工作创新实效
近年来,江干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区面貌的日新月异,广大市民和新城市居民迫切需要与城市工作、生活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进一步开展科学普及,大力提升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正是塑造新江干人文精神、建设人文江干的重要内容。
2005年初,区科协完成换届,全区科普网络队伍得到更新和充实;至目前,全区已有3个省级科普文明街道、34个省市级科普文明(示范)社区、村,其中彭埠镇普福村和笕桥镇俞章村分别创建为省、市科普示范村,采荷街道洁莲社区被评为杭州市“十佳”科普文明社区、浙江省科普示范社区,全区科普阵地和设施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借助每年的科普周、科普日开展的科普宣传在倡导科学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科普宣传教育和服务成效明显;全区科普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长,科普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江干区政府提出“以科学普及之水涨科学技术之舟,以科学普及之水涨公民科学素养之舟”理念,引导和协调全区的科普工作。整合各成员单位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优势和资源,在住宅建设、农居建设、路桥建设、小区改造和广场建设等过程中,做到科普设施早规划、早建设;各单位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进入基层开展服务和宣传;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普及,真正让科普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合力行动,齐抓共管,深入人心。
同时把科普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科普工作的形式、内容,努力构筑社会化科普平台。
“蒸蒸日上”,这四个字是江干科技创新创业的现状以及美好未来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创建“科技强区”已成为江干科技铿锵激越的鼓点,正引领着江干科技创新创业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我们更期待,“科技江干”能在“十一五”期间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