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广告
3  4  
PDF 版
· 一个新视角 一次新尝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6年11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新视角 一次新尝试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体教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懈追求
□ 黄专途
  一个新视角 一次新尝试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体教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懈追求

  □ 黄专途

  随着2008奥运的临近,全国各地兴起了举办各类国际性体育竞赛的高潮。一项还未列入奥运项目,在中国尚在推广、普及阶段的小球运动,地掷球世锦赛及其获得的成绩若没有引起人们重视似乎也属正常。

  但不同寻常的是,这次世锦赛的积极推动者,是一所高校。一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为什么要积极举办世锦赛?一所非体育类高校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是否会引起在教育资源使用上的矛盾、冲突?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笔者走近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走近了学院的地掷球项目。

  

  地掷球运动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欧美国家相当盛行,但进入中国才短短二十多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地掷球还是相当陌生的一项体育运动,尤其是在六年前。

  2000年的某天,温州市体育局相关人员来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希望学院能够支持建设地掷球场,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以便在温州地区推广地掷球运动。之前,温州市体育局也曾经与当地其他高校进行协商,但没有得到回应。基于积极承担社会义务的出发点和支持体育事业的传统,学院与市体育局开始合作。开始投入建设场地、建立队伍、承办赛事,地掷球项目逐渐在工贸学院扎根落户。

  似乎,工贸学院投入地掷球带有很大的偶然因素。但仔细深究,却正是学院办学理念与精神的写照。教育的历史使命是推进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义务是高校职责之一,也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贯坚持的办学传统。学院的一位教师告诉笔者,学院自创办之日起就确立了“三个服务”的办学宗旨,其中一个就是服务社会。支持体育事业与学院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做好每一件事,是工贸人的传统。尽管地掷球项目只是一项冷门运动,但是,体育运动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况且“冷门”更有利于出成绩。工贸学院地掷球项目的高起点、高标准,是从建设一流地掷球运动队开始的。汗水终有收获,工贸学院地掷球队这匹黑马,首先在竞赛成绩上获得突破。2002年开始,工贸地掷球队开始在国内比赛中频频获奖,2004年,选手郭晓敏在世锦赛获得亚军,打破纪录;2005年,选手王美在世界运动会上获得银牌。2006年,王美和郭晓敏双人组合获得了世锦赛两项金牌,改写了我国地掷球运动的历史。与此同时,学院建成专业地掷球场馆,积极承担各级各类地掷球赛事组织工作。从重视学生体育教育,服务社区群众体育事业,到建立地掷球队,发展地掷球特色项目,承办地掷球世锦赛,学院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努力及承担地掷球各项体育赛事组织工作,是对体育赛事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有益尝试,也承担了我国后奥运时代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高校义务。

  

  或许,之前人们更多关注的,还只是如何从体育中挖掘教育因素。例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Fair Play(公平竞赛)、Sportsmanship(运动家品格)、Teamwork(团队协作)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体育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这种基本精神。”从近代竞技体育产生,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就把推广竞技体育作为对青年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竞技体育始终是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尽管在最初,地掷球与工贸学院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但随后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工贸学院在地掷球项目中的战略思维。工贸学院投入地掷球项目,资源冲突问题不可回避。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转换视角,要从教育与体育的资源对立的观点中解放出来,从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教育与体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扎根于温州这样一个创业的热土,创业、创新是工贸文化的核心内容,工贸人一直不断进行办学机制的创新。在实践中,对于体教结合,工贸人逐渐统一了思想。绝不能把地掷球项目看作一项孤立的体育项目,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教育使命,围绕学院战略目标,必须充分挖掘体育项目中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自2003年以来,工贸学院组织地掷球学生社团与选修课,开展地掷球文化交流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以承办地掷球世锦赛为契机,组织以“走近世锦赛,体验地掷球”、“弘扬体育精神,爱国爱校从我做起”、“体育精神与我”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组织2006年世界女子金属地掷球锦标赛项目策划大赛、会标会徽设计、公关礼仪和翻译等多个专业实践项目,丰富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内涵;学院卢行芳博士带领课题小组以人体运动学分析为基础,进行地掷球专项运动鞋项目研发,建立运动分析及运动器材设计实验室(温州市级重点实验室,并申报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等。

  在实践探索中,工贸学院以“体教结合”搭建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用科技项目开发的平台,使各专业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与体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行不懈努力。

  

  “如此壮观”是国际地联主席对此次赛事组织的经典评价;“王美完美”是当地媒体对中国选手的由衷赞叹。赛场内外,富有民族色彩的中国剪纸、热情好客的温州志愿者家庭、忙碌而幸福的大学生志愿者……地掷球世锦赛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

  最初,笔者也与绝大多数人一样,简单地认为浙工贸承办地掷球世锦赛创新之举是为了提升学院知名度。那么,随着赛事结束和金牌的摘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世锦赛自然就划上了完美句号。

  但是,当看到全国唯一的两个建在高校校园之内的人才市场,当感受着工贸大学生科技创业团队的活力与激情,笔者似乎也慢慢理解了,工贸学院为什么会积极推动这场世锦赛,更明白了工贸并不会因为世锦赛的落幕而停止对体教和谐持续发展的探索。

  对工贸而言,世锦赛,不仅是在后奥运时代即将来临时对社会资源和谐运作探索方面,承担高校应尽的社会义务;更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平台,是学院在办学机制创新上不懈追求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场文化活动,旨在“弘扬奥运精神,创新体育文化”的浙工贸体育文化与教育创新系列活动还在继续。从2000年邀请白岩松作“奥运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演讲,到世锦赛闭幕后的“冠军之路”工贸学子论坛,“体育文化与教育”征文活动,以奥运精神与体育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活动已经成为主旋律。

  高职教育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例如办学体制与机制问题、专业与课程建设问题、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等等。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但如何才能实现创新?不可否认,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体教结合”是一种创新。20世纪80年代,为了拓宽竞技人才的培养渠道,解决退役体育后备人才的上学与再就业难题,国家有关部门于提出 “体教结合”。时于今日,人们对“体教结合”的内涵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出现了多种实践探索模式。浙工贸的“体教结合”是以高职教育使命为出发点,从教育与体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角度的资源整合与创新,不仅实现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初始目标,而且进行办赛的社会化、市场化探索,更是以此为平台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因而是全新意义上的“体教结合”。

  创新的背后,是其强烈的责任意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创办以来,从高职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角度理解高职教育的服务宗旨内涵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市场需求与学院办学实际确立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房地产、科技创新服务等其他产业互动的多元化、跨区域、产学研市一体的学院发展战略总体格局。步入“十一五”后,工贸人再次发扬温州人的创业精神,遵循“大气致远,精工诚贸”的校训,以科技创新服务为突破口,构建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以人才市场为纽带打通人才培养的“进出口”,以“体教结合”、“科技创业”、“刘基文化”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成为最具活力、最具特色、最具创意的全国示范高职院。

  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才有了学院在高职办学机制与教育改革创新领域的不懈追求,才有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各种创新与探索。

  至此,笔者以为,尽管世锦赛圆满成功,但相对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致力于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相对于学校对积极承担社会义务的使命感,世锦赛本身已经无关重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工贸学院对体教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值得我们敬佩的,是工贸人对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懈追求与执着。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