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给大学生
更多机会
· “北航”:本科生造火箭
· 没想到简单的原理实践起来会这么难
· 14名学生品尝到“专业人”滋味
· 这样的经历一生受用
· 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培养模式不会停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1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培养模式不会停止
  “我们保研了,想提早接触到研究工作,就有了这样的机会,真的是幸运。虽然我们的火箭在技术上并不先进,但亲手参与的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朱浩说,“几乎每一步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家攻克了研制过程中弹道设计、气动特性计算等许多难题,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研制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负责发动机设计和试验的王文龙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大量的实验和修改,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根据理论设计的东西跟工程实际离得很远。”

  “暑假里,保送了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没有宿舍住,就在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打起了地铺。燥热难耐不说,还得忍受各种蚊虫叮咬。为了赶进度,他们常常要通宵在电脑前进行各种仿真模拟试验,熬到实在睁不开眼了,才蜷在地铺上沉沉睡去。”负责火箭发动机部分的薛松柏给记者描绘着他们的工作环境,“从没受过这样的罪,但教授总讲的吃苦耐劳的航天精神,我们切身体验到了。”

  指导教师蔡国飙对他们很满意。他说,这些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朱浩则自豪地说,“我们像真正的航天人一样工作。”

  分离回收技术的两位同学看到火箭残片之后心情有些沉重,因为火箭没有按预期分离。然而,这也使他们获得了更多成长的动力,激发了他们未来进一步攻关克难的决心。“明年就会有‘北航2号’,技术上会更先进,也会承担探测和科研任务。”朱浩向记者透露。

  目前,“北航1号”的设计者已经开始寻找故障原因,他们认为原因可能出在元器件,由于考虑成本因素选用的都是民用元器件,虽然地面试验可行,但在火箭飞行时高过载的恶劣环境下,很有可能失效,他们会在未来的研究中试验和解决这个问题。“‘北航系列’全部会由本科生完成,‘北航2号’火箭研发时会把我们的经验贡献出来。”朱浩表示。

  “北航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培养模式不会停止,不仅会继续研制北航系列,我们还计划让学生自己设计研制巡航导弹,把学生自己做的人造卫星送上蓝天。”蔡国飙告诉记者。

  (本版稿件均据《北京日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