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绍兴之前,就读过许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和徐蔚南的《快阁的紫藤花》等描写鉴湖的散文。因此,早卧游过这片著名的稽山镜水。不久前,我为考察博物馆去了绍兴,有幸亲历了陆游所吟“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的诗境。
我在绍兴偏门外东跨湖桥头,雇了一只乌篷船。这种越中特有用双脚荡桨的扁舟,就像野凫贴着水面,轻快地滑入了一平如镜的鉴湖。经过花树掩映的一片亭台楼廊,就是临湖面山的“快阁”,我首先登览这鉴湖的绝胜之处。满架紫白色的藤萝花正在盛开,招引来无数蜂蝶,十分热闹。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最后悲愤的岁月,就是常在此饮酒赋诗,加以排遣的。
我们一行乘舟进入鉴湖宽阔的中心,四周眺望,有青山翠堤,有梅树、乌桕,有三眼桥、魁星阁,有往来的白帆渔舟,有新旧参差的民居。远处耕地里也五彩缤纷:绿的是菜畦、秧田,黄的是油菜花,红的是紫云英,真是一幅淡墨着色的江南水乡风景画卷。经过一处宁静的村落,划船老人指称是“三山”,为陆游老家所在。我想起这位诗人所作的《鉴湖歌》,开头就唱道:“千金不须买图画,湖山奇丽说不尽。”今天我们倚坐在脚划船里,环顾移动的景色,比起鲁迅先生曾在《好的故事》一文中描写的山阴道上,变幻得更丰富多彩了。
据介绍,鉴湖并非天然湖泊,是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为治理当地洪涝灾害,组织百姓在钱塘江与曹娥江的官塘之间修筑大堤,总纳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于堤南,创建了此湖。当时称长湖或贺家湖,因此处地貌平坦,水平如镜,后称鉴湖。鉴湖东西长约一百三十里,周围约三百六十里,面积达两百多平方里。鉴湖高于田亩丈余,田亩高于海也丈余;旱可引湖水自流灌田,涝可泄田水自流入海,可灌溉农田九千余顷,两县百姓都得其利。但是当地豪绅因沿湖庐墓、田地受损,联名诬告,马臻因而蒙冤被杀。事后朝廷复查,发觉状纸所署均为死者姓名,始得申雪。鉴湖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古老而至今仍有效的水利工程之一,数百年来在防洪、蓄水、灌溉、交通和养殖等方面始终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自北宋以来,由于历代围垦,湖面日渐淤积缩小。我们经过的湖塘、容山湖、白塔洋等处,水面虽尚宽广,但盗湖为田的遗迹仍历历可见。
返航途中,忽然天空飘起密密的雨点来了。我们只得推上船篷,听着篷顶“沙沙”的雨声,和船底传来的“滋滋”声,闲谈着关于马臻修湖被害的轶事。我偶从船缝中瞥见岸上有一处矗立的牌坊和殿堂,询及方知是后人为感念马公恩德营建的祠堂,幸得未错过拜谒之机。我们舍舟冒雨登岸,趋进马太守庙。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元和年间扩建,现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厢房,为晚清建筑。大殿中,书有曾任绍兴府签判的南宋学者王十朋歌颂马臻的诗句:
会稽疏凿自东都,太守功德禹无后;
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
其时雨歇,我们出到庙西侧拜谒马臻墓。墓坐北朝南,面山临田,风水甚佳。墓前的青石牌坊上镌刻着北宋仁宗所赐“利济王墓”,中柱正面书刻长联:
作牧会稽,八百里堰曲陂深,永固鉴湖保障;奠灵窀穸,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
筑墓用石砌,其上堆土。清明已经有人加土,还残留着祭幡。墓前有清初立碑:“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太守马公之墓”。碑前中央青石祭桌上,流满了红色的烛泪和香灰泥迹。只要是为国为民做过好事的人,百姓是永远也不会将他忘记的啊!
待我们回到湖埠,雨霁天晴,彩虹挂于天际,映于水中。我好像看见,湖中的光环里,出现了一位肃穆的古人,就是这位千古水利功臣的英魂吧!我对他感到十分抱愧,至今我方知道,鉴湖首先应是一座水利工程,然后才是一处湖山胜景。晚间,我们到咸亨酒店,吃茴香豆,喝加饭酒。由于鉴湖水质特佳,所酿绍兴酒格外香醇。我们不能用此酹祭马公,甚感遗憾。
次日,我们专程前去拜谒禹陵和禹庙。鲁迅先生曾探“禹穴”,对“窆石”作过考证,相传这位华夏治水英雄即葬于此石之下。鲁迅还以大禹治水为题材,写了历史小说《理水》,以颂禹之功德。禹庙大殿高甍飞檐,朱梁画栋,气象雄伟。正中矗着高约六米的大禹塑像,衮袍冕旒,执圭而立,与一般箬帽短褐,持锸向前的形象完全不同。两侧楹柱上,镌有沙孟海先生依据原联重书的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我见到禹庙的东西两庑,想不到还配祀着马臻和汤绍恩。明嘉靖年间绍兴太守汤绍恩,领导修建“三江闸”,可以排涝,并防海水倒灌,也对当地水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分别陈列着这两位先贤的画像以及鉴湖和三江闸的模型。禹庙应该说是我国一座重要的水利历史博物馆,我将其收入我编著的《中国博物馆总览》,要让中外人士如熟悉李冰和都江堰一样,了解马臻和他创建的鉴湖,成为浙江的一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