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夹金山:传奇与浪漫开始的地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夹金山:传奇与浪漫开始的地方
■李玮崟 高富华等/撰文 吴久灵等/摄影
  “这里虽然离成都不算遥远,但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仍是一个封闭部落。”

  如果只从历史这个角度来看,夹金山在人们的印象和记忆中是深刻而悲壮的。200多年前,清朝10万大军翻越夹金山,开始了清帝国鼎盛时期持续数年的“辛卯之役”,此役成为乾隆皇帝十大武功之首。但无数将士倒在夹金山麓,留下了一座悲怆的“万人坟”。在7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长征中,又有400多位将士牺牲在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的途中。后来进入全国中学课本的那幅关于夹金山的图片,只有白皑皑的雪和黑黢黢的山,连成一线的红军相互搀扶,顶着凄厉的罡风爬向山顶,画面悲壮。那皑皑的雪峰已成为缅怀英烈们的天然纪念碑。而山下夹金沟口达维河上的土桥(现名达维会师桥)是红军一、四方面军的会师纪念地,中国革命由此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不可否认,夹金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然而,认识夹金山还有另外的角度:地理和生物。论高度,夹金山在群峰竞秀的横断山系北端不过是个小弟弟,但它却居于大香格里拉与大九寨沟两个世界级旅游圈的结合部、川西生态多样性的腹心区以及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处,海拔高度从2000米到5000米,植被丰富,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亘古奔流的雪水犹如甘甜的乳汁,不仅哺育着环山居住的各族儿女,同时也孕育出多种珍稀动物。它被人们所发现和认知,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1869年的早春二月,一个法国人沿着成都盆地的边缘到了邛崃,经西河的马湖、火井等场镇后,到了芦山县的大川场,先前的羊肠小道变得时隐时现。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他经太平场的坪溪、大河村,翻越3000多米的城墙岩,来到了夹金山西麓的邓池沟。此人叫阿尔芒戴维(Pierre Armand David),中国名叫谭卫道,他刚刚被任命为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的第四任神父。

  环顾青山,戴维若有所思:“但愿这块陌生而神秘的土地,能给我带来惊喜。”《戴维神父日记》对这个传教士兼生物学家在夹金山的工作和生活有着详细的记录:“这里虽然离成都不算遥远,但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仍是一个封闭的部落。”当年,戴维从成都走到邓池沟,整整花了8天时间。他在1869年2月最后一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里的高山和河谷都被原始森林覆盖,使得当地的野生动物得以生存和延续下来。”

  在内蒙古大草原,导游会向游客介绍:“要不是阿尔芒戴维发现了麋鹿(俗称‘四不象’),这种动物可能已灭绝在大清皇家猎苑里了。”而在夹金山,人们会说:“是阿尔芒戴维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

  邓池沟教堂陈列室里有一张别具特色的照片,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大熊猫模式标本。照片摄自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从画面上看,在这个温度、湿度严格控制的房间里,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标本正以一种很舒服的姿势蜷伏在陈列架上。130多年前,它就这样静静地呆在这里。

  13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保持着相当生动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向前探头张望,似乎这里是夹金山山林中一处幽僻的所在。它就是当年被戴维神父称作“黑白熊”的动物。

  1869年底,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收到从遥远的东方寄来的“黑白熊”,当时巴黎所有见到它的人,都为它独特的华丽毛色而感到新奇。戴维神父显得十分自信,他在信中说:“这是我发现的,‘黑白熊’肯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不过爱德华兹仔细研究了这种动物的毛皮和骨骼以后,他发现戴维错了,“黑白熊”不是熊,实际上是一种新种类的动物。他写信告诉戴维:“你发现了一个新物种!”

  在邓池沟天主堂任神父期间,戴维的足迹遍及宝兴段夹金山的崇山峻岭。在这里,他发现或命名的动物模式标本达数十种,并对大量植物及其生态作了科学的描述,而对属于全世界的自然财富——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的发现,更使其科学成就达到了顶点。

  “在夏天,而且地处北纬30度的地方,居然还要生火。”

  戴维第一次发现大熊猫,是在1869年的3月11日,《戴维神父日记》对此有详细的记述。那天,一位姓李的教徒邀请他去作客。在李家,他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而猎人讥笑他少见多怪,不以为然地告诉他:“如果你需要,你也会得到这种动物的,我们明天一早就去猎取。”戴维听了非常高兴,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找到这种动物,一定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过了几天,这位姓李的猎人果然带回了一只幼体黑白熊。到了4月1日,戴维雇用的猎人又带回一只完全成年的大熊猫,“它的毛色同我已经得到的那只幼体完全相同。这种动物的头很大,嘴短圆,不像熊嘴那么尖长。”1869年的5月4日,阿尔芒戴维终于获得一只活体“黑白熊”。他亲自指挥工匠们在天主教堂内为“黑白熊”做了个大木笼,将它关在木笼里饲养起来,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他根据“黑白熊”的体毛、脚底有毛等特征,认定“黑白熊”是熊的一个新种。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送到法国,向世界推荐这种新动物。

  可惜的是,“黑白熊”离开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而饲养人员对它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在准备启程运往国外时,它得病不治而亡。

  戴维在制作标本时也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在日记中一再提到“潮湿是个大问题”。由于潮湿和助手的疏忽,采集的动物毛皮无法晒干,其中有的腐烂了,有的被虫子咬掉了,而他却无可奈何。

  1869年的夏天对戴维和他的标本来说是一段充满悬念的日子。有时候整天都下着冰冷的雨,使他没办法收集标本,而且现有的标本,包括他所珍爱的“黑白熊”,也因为潮湿而开始发臭。他不得不在放动物标本的房间里生着火,“简直不可思议。”他感到奇怪,写道,“特别是当我想到这是在夏天,而且地处北纬30度的地方,居然还要生火。”

  经过种种努力,当戴维制作的黑白熊标本运达巴黎公开展示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从兽皮上,人们看到:一张圆圆的脸上,眼睛周围是两圈圆圆的黑斑,就像戴着时髦墨镜,而且居然还有精妙的黑耳朵、黑鼻子、黑嘴唇……“这简直就是戏剧舞台上化妆的效果!”发现大熊猫的阿尔芒戴维成为载入史册的生物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法国地理学会大师”等称号接踵而至。

  今天的大熊猫是食肉动物的胃,然而吃的却是竹子

  阿尔芒戴维在莽莽苍苍中发现了大熊猫,并把大熊猫介绍给了世界,但他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大熊猫为什么选择在夹金山栖息?今天的邓池沟教堂依然隐藏在大山深处。阿尔芒戴维对野外大熊猫生活习性的描述,至今仍然值得一读:“当地猎人称之为白熊的这种动物,栖息在和黑熊相同的森林里,不过数量稀少得多,分布地海拔也要高一些。它似乎以植物为食,但有机会吃到肉食的时候,也绝不会拒绝。我甚至认为在冬季里肉食是它的主食。它没有冬眠的习惯。”奇怪的是,戴维并没有说明大熊猫的食物来源是什么,更不知道大熊猫主要食竹子,可见他对大熊猫的了解主要来自猎人,而猎人对大熊猫吃什么并不十分关注。至于大熊猫冬天主要是食肉的说法,后来人多指责为言过其实。不过大熊猫爱吃肉确是事实,毕竟大熊猫还是算在食肉动物中。今天的大熊猫,胃是食肉动物的胃,然而吃的却是竹子。竹子没有什么营养可言,要供养自己庞大的身躯,大熊猫只得一刻不停地吃,它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吃竹子上。

  冰与火的亘古缠绵,大熊猫与夹金山相依相亲。冰川时代的“活化石”大熊猫,一个脆弱、娇贵的物种,它从远古洪荒走来。想当初它的足迹遍布地球,然而最后却龟缩到了夹金山等“孤岛”,与世无争,若隐若现。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大熊猫从昔日有“食铁兽”之称的食肉动物,变成了现在温文尔雅的素食动物,而且选择的食物居然是几乎毫无营养价值的箭竹。

  地球历史上无数次灾害的重演均未能把大熊猫从自然界淘汰出去。过去一万年人类的发展,不断地侵蚀属于大熊猫的自然领地,人类步步紧逼,大熊猫步步后退,被逼至海拔2100—3900米的针、阔叶林带之内,隐居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山深谷之中。近几十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熊猫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其栖息范围现在已退缩到四川、陕西、甘肃的高山林地。夹金山,历经千万年地质及气候的变迁,仿佛是一个特殊的孑遗动植物物种庇护所,类似大熊猫、珙桐这样冰川时代的“活化石”物种,在这里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从而在夹金山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九架海是个海子群,传说那是当年四姑娘的仙浴池

  夹金山除戴维和大熊猫的传奇故事,更有不可多得的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多重自然与人文景观。100多年前,戴维用了8天才从成都抵达邓池沟,而现在乘车只需要3个小时。同样,昔日艰辛的长征小路,今天已是平坦的四川省级210公路。

  地处小金县境内的夹金山雄峙于雅安和阿坝两市州交界处,藏语名字叫宁旺亚布。夹金山(峰)为夹金沟的主峰,这座当时红军长征翻越过的山峰不仅是青衣江水系与大渡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和雅安市宝兴县的分界线。而夹金沟主沟的后半截即是尚不为人所熟知的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内主景区的两条沟——夹金沟和木尔寨沟均为南北走向,其共同特点是沟口狭窄,沟内开阔,沟谷两侧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和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

  夹金沟和木尔寨沟具有相同的地理景观元素:雪山、森林、草甸、海子、溪流,但它们也各有特点。木尔寨沟沟底狭窄,两岸山势陡峭,峡谷深切,置身其间,让人强烈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雄奇壮美。而夹金沟沟底较宽敞,公路顺山势而上,林木苍翠,雪峰晶莹,草甸大片起伏,视野开阔。

  夹金沟和木尔寨沟是整个夹金山植被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而且都是从未砍伐过的原始林,从伏地植物、林中灌木到高大乔木,从落叶树到常绿树,从阔叶林到针叶林,整个生态系统复杂而完整。园内两三人合抱的大树、古树不出三五米远就有一棵。杜鹃和沙棘本是灌木,寿命通常最多不过数10年,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杜鹃和沙棘在这里都发生了生物学上的突变——“灌木乔化”。最大的一株沙棘树据说树龄已达数千年,犹如黄山古松般苍翠遒劲,树干粗壮,竟然需要4人才能合抱,被当地人奉为“树王”。而有着千年树龄的沙棘在木尔寨。

  木尔寨沟全长约28公里。站在谷底抬头仰望,崖壁高耸,危岩对峙。沟口广金坝最低海拔2780米,而倒沟的尖山子最高海拔达5472米,相对高差有2692米,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进入秋季,金黄而透明的落叶杉、漫山烈焰般的红叶、层次丰富的“一山四季”,其景色并不亚于以秋景著称的川北米亚罗。前中国登山队随队摄影师多吉彭措曾到这里考察过,形容木尔寨沟有他见过的“全藏区颜色最丰富、最迷人的秋景”, “同时还兼具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雄伟气势”。

  尖山子是夹金山木尔寨沟的主峰。木尔寨沟东侧山脊上有一座山峰为宝镜山。海拔约4930米的九架海就静静地平卧在尖山子(北)和宝镜山(南)之间,传说那是当年四姑娘的仙浴池。屹立于其东北部的四姑娘山,与仙浴池的直线距离,不过10公里。要亲身领略仙浴池的美景可要付出一定的体力。目前攀登九架海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沟口沿沟谷经巴尔棚、水草坪、滥木杆、小牛场、扑鸽岩、棒子桥、大牛场前行约20公里,再陡上熊洞子和九架海。在接近九架海时的一段路陡峭垂直,攀登时需要更多的体力和技巧。另一条是从沟口沿沟谷前行约16公里到滥木杆,再陡上黄桶坡和九架海。后者虽也有一定难度,但较前者相对容易一些。

  九架海是个海子群,据说有13个海子,其中4个为季节性海子,9个为常年性海子,故名九架海。九个海子沿山脊分布,依次排列,延绵约4公里。首先是青海,因湖底水草是青色而得名,倘使在艳阳天,它会是一块比天空更碧蓝的蓝宝石;紧接着是猪槽子海,也叫长海、带子海,因其形状细长而得名,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连接着天与地的脐带;娃娃海,因湖底生长着一尺多长的青苔,风吹波荡就像小孩子在磕头作揖一样左右摇曳,煞是可爱;然后是蓝海,不论怎么看,都是清新淡雅的蓝色,但捧在手上,水却又清澈无比,仿佛先前看到的都是幻觉;白海,也叫米汤海,海子底部的白色石壁成就了它通体纯洁的外表;冰川海,这个万年雪水形成的高原湖,据说是从盘古开天的时候起就从未化开过的海子,是最神秘而朦胧的地方;此外还有黄海、黑海等……

  也许过不了多久,大熊猫保护区将扩展到岷山、大小凉山、大小相岭和秦岭等山系

  站在九架海眺望,四周超凡脱俗的壮丽景观不由使人浮想联翩。古往今来,夹金山都以一种志在必得的气势不断冲击着历史的横断面。70年前的长征,200多年前乾隆十大武功中的大小金川战役,均为阿坝、为夹金山这个充满传奇与浪漫之地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一自然与人文内涵丰富的川西胜景,常被人们忽略?

  近10年中,四川省政府重点打造“四川九寨旅游环线”,对位于环线边缘的夹金山,其宣传、开发几乎为零。当然交通不便也是重要原因。成都—夹金山—小金的公路直到1999年才铺上柏油。2004年、2005年修建都江堰紫坪铺电站,外界到夹金山的公路几乎被彻底堵死,20公里长的紫坪铺大坝“绕坝路”行车时间长达5至8小时……夹金山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遗忘”也未必不是件好事,这里的自然景观因人迹罕至依旧保持着原生状态。从资源上看,四川境内与夹金山相同地貌的地方也有不少。九寨沟等著名景区似乎已经将四川的山水之美表现到了极至。人说九寨就是人间天堂、童话世界,似乎无法超越。然而山外有山,夹金山的山水依然有它自己的绝唱。与九寨相比,夹金山的秀美毫不逊色,而山势的雄奇则尤胜于九寨;如果说九寨的水美出于静,那么夹金山的水因动态而显得更加生动,那流水声响传达的也是一种天籁之音!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将夹金山与其他景区去做横向的优势比较。因为资源是自然造化、是上天赋予,也是根本无法改变的。而事事都要作出某种优劣评判是一种平庸思路,只能给我们造成迷惑。关键是如何利用好、保护好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份厚礼。

  夹金山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段,都在演绎着精彩的传奇与浪漫故事。虽然从行政区划上看,夹金山被人为划分属于不同州县,但在自然构造上,夹金山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整体,正如刚刚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它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将邛崃山系的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连为一体。这一带地区面积为95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370平方公里,生活着约300只大熊猫和大量其他珍稀动植物。也许过不了多久,大熊猫保护区将扩展到岷山、大小凉山、大小相岭和秦岭等山系,最终将这几大山系连成一体,彻底改变目前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破碎化”的状况,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基因交流和繁衍也将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条件。自1869年第一只大熊猫从夹金山走向世界,到2006年卧龙夹金山脉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我们所能追溯的不过是最近137年的历史,而夹金山自然珍稀动植物及其所特有的自然景观,已在这里存在了数千万年。即使在今天,我们对夹金山所知依然有限,哪怕是最近的故事,也仍有许多遗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