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去年正式启动。一年多来,各高校以此为契机,倾全校之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凸显特色,以点带面,引领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初见成效,尤其在提高高校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我省高校已经迈开了向一流大学前进的脚步。
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是在我省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我省高校办学水平的重大举措。目标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使一定数量的重点学科跻身于全国同类学科先进行列,带动我省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提高省属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我省新的人才高地,培养和集聚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带头人,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学科梯队;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能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重点学科,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省产业水平,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和基地。
“重中之重学科”一年多的建设提高了相关学科的综合实力,也提升了其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5年,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医学院成功申博。浙工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了2005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使高校承担国家级、重大国际合作等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浙江工业大学“先进陶瓷精密高效加工技术基础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多源信息融合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首次独立申报并成功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标志着我省高校部分学科在相关领域已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浙江工业大学“年产3000吨高质量毒死蜱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大学的“重中之重学科”还在全国率先参与并承担了欧盟框架国际合作计划“海岸带复合系统中和生态海水养殖研究”,使其“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学科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20个“重中之重学科”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争取到科研经费近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近100项。
在“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的带动下,涌现和促进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一是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上半年申请了136项专利,其申请量首次跻身全国高校10强。二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健教授的“激光在线气体分析系统”项目,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实现税金1100万元。三是宁波大学严小军教授的“海水饵料生物高效培养与特种营养研究及其应用”项目,已在我省沿海600多个水产养殖育苗场中得到广泛的生产应用,受益养殖面积14.3万公顷,创经济效益2.3亿元。
以“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为平台,一批优秀人才也脱颖而出。全年20个“重中之重学科”点有5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有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中之重学科”还增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了我省高校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如浙江工业大学引进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维屏教授;浙江林学院引进了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曹志洪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引进了“尖峰学者”周小平教授。随着优秀人才的集聚,各“重中之重学科”的育人质量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为主的浙江队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我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在过去的一年中已初见成效,现在仍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向着预期建设目标坚实迈进。
通讯员 吴振辉 记者 陈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