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电·的·随·想
· 寻访
“鲁迅故居”
· 月光下的脚步
· 今晚回家吃饭
· 长征路上的
纪念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电·的·随·想
■沈善增
  有些事琢磨琢磨就琢磨出些不一样的东西来,譬如电。

  对现代人,尤其是个像上海、杭州这样的大都市的人来说,需要电就像需要空气、水一样自然,也像空气、水一样不可须臾离之。据说,有一年为了隆重纪念爱迪生,主办人想出一个主意,在全美国在同一时刻停用爱迪生的发明物两分钟,结果发现这个倡议没法办到。爱迪生的两千多项发明,主要与电有关。他不是火力发电机的发明者,但他发明了输电网,使电力一跃成为主要的动力,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自从世界大规模使用电,面貌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以前觉得属于神话的东西,今天变成了现实。但这一切改变的发生,距今只有一百多年时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是在1831年,离开今天不过175年;而爱迪生建成纽约珍珠街电厂,通过电网输出供照明用的直流电,是在1882年,距今只有113年。一个现在还活在世上的最长寿的老人,是可能亲眼见证这一切匪夷所思的变化的。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说,这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人类,似乎有理由庆幸与骄傲,赶上了一个空前昌明的时代。

  但是,我们的生活质量,是不是比我们的祖先、比生活在没电的长夜里的人类,有成倍的提高呢?从煤、石油,到电,乃至原子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新机器有了强大的驱动力,是不是使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潇洒、更悠闲了呢?用机械动力代替了人力,现在还在研究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作,节约下来的人力,是否用来改善人的自身与环境了呢?

  如果从这方面想,那么我们可能不仅会感到失望,还会感到忧虑。就说电,现在至少是都市人须臾不可离之的东西,这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巨大的隐患。如果打起仗来,只要把电厂炸了,城市就会瘫痪。虽然爱迪生当年造电网、建发电厂是为了他发明的电灯配套,但今天,停电带来的黑暗,还可以用点蜡烛解决,而没了电,自来水若断流,则是要命的。我家所在小区就傍着一条河,河水比前些年清了些,但要是断水,绝不敢到那河里取水喝。上海像这样的河流有许多条,承担稍许的运输功能,主要是城市的下水道,上海人喝的都是自来水,自来水网的运行,离不开电,也就是说,上海人的生存离不开电。没有电,所有的电脑都死机,银行里的钱一分也取不出来,许许多多大型的机器都动作不起来。加油站的汽油、柴油,也灌装不到汽车里去,这是怎样的灾难?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一百多年来,电似乎变成了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但也可以说,人类生活已不可挽回地建立在电这个基点上。人类生活已依赖于电这个点,失去了这个点,人类生活将严重失衡,甚至可能进行不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危险。

  我们在儿提时代,就知道“知识就是力量”,长大一些,知道“人的因素第一”、“人定胜天”,知道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今天,方开始一点点明白,发展有可持续发展、有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有科学的发展观,有不科学的发展观。生产力使用失当,也可能转化为破坏力。这一百多年来,人类史无前例地感到强有力,也崇拜强有力,通行的话语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好像能取得强力就是有智慧,所以,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力量就是智慧”了。

  我读过一个剧本,忘了谁写的,好像是个世界著名的作家,写机器人,结果机器人成为世界的统治者,消灭了把他们制造出来的人类。这是个警世的科学幻想剧,地球上未必真会有机器人制服人类的那一天。但人被自己的制造物异化的忧虑,却是很早以前就被有思想的人士提出来了。在《庄子》、《列子》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只是到了物质文化过度发展、已经造成了精神的苍白萎缩的今天,才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然,我们不是要减缓发展生产力、减少科技发明,而是要有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的明确意识,要清楚物质文化发展了,精神文明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发展了。要努力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均衡地发展。有智慧地使用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有力量。愿我们及以后的人类能从空前有力成长为空前的有智慧,因为,有智慧的人类才是充满希望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