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不知不觉迷上它
· 桌面小游戏:
轻松并快乐着
· 越傻瓜越流行
· 三卿口古瓷村:
归去斜阳色愈浓
· 蛋糕大了怎么办
· 让紧张生活轻松一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深秋时节,浙闽两省“江(山)浦(城)千年古道文化采风”团一行数十人,联合举行仙霞古道文化采风活动,共同挖掘这条千年古道的文化内涵。其中,位于江山市三卿口古瓷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地吸引了采风团的成员。
三卿口古瓷村:
归去斜阳色愈浓

■毛有祥 邵全海 严元俭
  江山市三卿口古瓷村坐落于仙霞古道的峡口镇上,这个村至今还保存着全国惟一完好的作坊式制瓷工艺。2005年4月,三卿口古瓷村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它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保单位。上海博物馆展厅中有面积达百余平方米的古瓷村生产工序模型;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有按1:1比例仿制成的三卿口古瓷村龙窑。如今,在这个村,有的是各地专家学者参观、考察的身影;有的是八方游客游览、观光的情景。

  三卿口古瓷村,位处偏远深山,缘何能踏着数千年的中国古瓷的脚印,走过昨天,又走到今天?为何能在诸多的古窑遁失之后,依然表现出它特有的生命力?深秋时节,我们专程对它作了深入的采访。

  (一)

  古窑村又称窑村、瓷村、古瓷村,最初称作紫灵庵。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从福建连城来的黄氏叔侄正中、大远二人,因避战乱灾荒途经江山,看到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瓷窑,便忘却了浪迹天涯的困苦,踏着仙霞山脉,沿着须江流水直往上行。终于,在峡口古镇往南的2公里处,他们找到了一条溪流。流水沿溪而落,溪边的山上,布满了质地纯正的瓷土。丰沛的溪水、纯正的瓷土,叔侄俩各捧一把,激动得热泪盈眶。从此,叔侄俩在一座名为紫灵庵的小庙里住下,凭着从家乡所学的制瓷工艺开始建窑制瓷。他们的后裔便在此代代相传,瓷窑也渐渐地被做大。四方的人们纷至沓来,带着不同的期望和目的。有一天,这份平静被日寇的飞机和枪炮打破了,整个窑村葬身于一片火海中。然而,随着日寇枪炮声的远去,很快地,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这次进村采访,我们所看到的古窑村,虽说昔日的繁华不再,但生机依旧。数十户人家自然散落在山坳两侧的坡地上,当年让黄氏叔侄俩激动不已的这一条小溪已成为历代古窑村人无比敬仰的母亲河。沿着小溪,纵列着十来架木制水碓,层层叠叠的淘洗池和一片低矮的小瓦房也绕碓而筑。那条约略有四十来米长的龙窑走过风风雨雨,匍匐在山坡上,吟说着古窑村人心中的愿望……

  黄氏第八代后裔、83岁的黄时天老人听说我们是专门来采访古瓷村的,他一边给我们讲述着窑村的历史,一边不时地指点给我们看。从他那瘦弱苍白的脸上顿时泛起的红晕中,我们感到古窑村历史在这位老人的人生历程中所镌刻下的厚重和苍凉。

  古瓷村的历史已是一部书,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它能走到今天,决不是完全封闭状态下的我行我素,它是与外界不断进行局部性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候,又有许多专家学者来到这里,又有许多游客进到村里……

  古窑村,你是否还在走向更为遥远的未来?

  (二)

  带着数千年的底气走过三百年历程的古窑村,其工艺、其设施、其管理、其产品,无不让你感受到那份原始的冲击力。

  来到这里,你还能看出这里的生产设备和作坊式厂房的布局与龙泉已发掘的宋、元时期的古窑址布局状况基本一致。整个厂房包括水碓房、泥料淘洗池、拉坯房、窑炉,整个工艺包括取泥、碾捣、淘洗、拉坯、画花、上釉、晒坯、叠窑、煅烧。碾泥工序是一个最具生命力的古老的工序。每座水碓设有一个木制的转轮、4个石质的方形碓头和4个石臼。水自流、碓自舂、溪水不断,水碓不停。早年一般一户一副碓头,继后每户两副碓头,解放初每两户一座水碓房,窑户自建自用。

  淘洗池以户为单位建设,多在房前屋后,便于引水操作。每组分三池一槽,第一为粗淘池,二为精淘池,三为沉淀池,第三池有一水槽通第一池,供三池的清水回流到一池。淘洗泥料需间歇进行,所以多由妇女承担。现存完整的淘洗池虽已不多,但当年的辉煌仍依稀可见。

  经淘洗后的泥料便进入拉坯房进行制坯成型,拉坯房呈一字形排列,三至五间为一组。夯土墙,无梁柱,以檩条构架,正面无墙、门,三面不设窗。每间拉坯房分前后两半间,前半间左右相对各置一副拉坯用的转轮,中间堆放泥料;后半间正中以一墙相隔,分为左右各半,有多层木头搁置,构成多层晾坯架。拉坯房房前有一通道,路侧置以木架,供露天晾坯用。拉坯房一般由两户合建合用。

  碗坯制成并在晾干后才能正式进入窑内煅烧。一条长条形的龙窑由各户共建、共用,前低后高四十米长窑依山势而建。窑室分成30间,每户各用一间,劳力少者两户合烧一间。由于烧窑时前后间会有温差,致使产品的质量有别。所以各户在定位时以抽签的形式确定,而后周而复始、依次轮换。叠窑煅烧的方法多有讲究,特别是叠窑,若叠得不妥容易倒塌,所以,没有经验的窑户都请有经验的人代叠。煅烧从窑头开始,窑头所需的柴草由各户分担。烧至一定窑温后,各家自备柴草依次投柴自烧。这里还需要一定的看火技术,虽然大多数窑户都能掌握,但个别窑户还是要请人代看的。

  在这些冗长繁杂的工序中,劳力的分工几乎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千古定律。开矿取泥、拉坯晾坯、进窑煅烧、运输出售等工作一般由家庭中的主要男劳力承担;碾捣、淘洗、画花、上釉等则多由妇女、老人承担,加之技术传授上的保密性,使得这里的生产者没有雇佣和师徒关系,这就比较合理地调配和使用了家庭中每个成员,每户不仅无闲人,而且人人都有一技之长。

  这里的产品以青花和灰白釉碗为主,另有各类瓶罐,质地与它古老的厂房、设备、工艺一样,没有大的长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它能走过来,实在是一种奇迹。

  (三)

  窑村的经营管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和销售单位,生产资料基本属于私有,宗族共有的生产资料,仅见窑户集资投工建造的一座窑炉和窑户共有的矿山。如此孤寂的坚守,恐怕在中国陶瓷史上堪称奇迹了。无怪乎许多学者认为古窑村是我国古陶瓷研究的一块活化石和一部活教材。

  就在我们进山去窑村采访的那天,正好遇到一个摄影师,他在古窑村那片瓷碗瓷罐的废墟上,反复地设计着他的拍摄方案。终于,他把三个刚出窑的瓷罐摆放在废墟上,夕阳映照,三个瓷罐折射出更加耀人的光芒。摄影师抓住这一刹那,按下了快门。我们好奇地问他,作品有题目吗?他笑笑说:“古瓷村走过千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