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浙江省统计局
前 言
2005年,全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亦同步增长。一年来,浙江一方面加快电力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使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能源瓶颈制约矛盾有所缓解。尤其是电力供需矛盾,已由前三年的全面短缺向区域性、时段性短缺转变。
对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中突显的能源瓶颈制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作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把节约能源作为资源节约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约资源工作的各项重大决策,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约用电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已突破1.2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的逐年增加,煤、油等一次性能源市场价格持续在高位波动,能源消费带来的大气污染环境压力等,给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节约能源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节能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更好地推进我省的节约能源工作,现将《2005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公布如下。
一、能源生产与调入
2005年,浙江省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73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原煤产量44万吨,比上年下降22.5%,水电和核电发电量36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3%(含华东统调机组发电量)。全省净调入和进口能源总量为1072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4%。其中,从外省净调入能源量8040万吨标准煤,净进口2679万吨标准煤。净调入原煤9646万吨,比上年增长10.9%;进口和调入原油2120万吨,比上年增长14.4%。全省一次能源自产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4%(当量值),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95%以上依靠外省调入和进口。“十五”时期能源自给率变化详见图1。
图1 能源自给率变化
(一)一次能源
1.煤炭
受地质资源的限制,2005年全省原煤产量44万吨,年产量持续下降。煤炭自给率已从“九五”初的2.7%,下降到2005年的0.5%。浙江省原煤产量变化情况详见图2。
图2 原煤产量变化情况
全年共调入煤炭9743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国外进口原煤175万吨,比上年增长29.4%。浙江省内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煤炭资源将全部依赖省外调入和进口。
2.原油与天然气
浙江省陆域迄今尚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资源,油气资源全部依靠进口和外省调入。2005年全省共进口和调入原油2120万吨,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进口原油约占78%,省外调入占22%。
2005年,供给浙江西气东输天然气2.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5亿立方米。
3.核能
2005年末,核电总装机容量为306.6万千瓦,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8.1%,全年核电生产电量226.1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9%,年发电量占全省总发电量的15.5%。目前,浙江三门境内核电机组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核电秦山联营公司二期扩建前期工程也已开始。核电已成为浙江发展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浙江电源结构的作用较为显著。
4.水能
据调查,全省经济可开发单机容量一万千瓦以上水力发电资源约660万千瓦。至2005年底,已开发6000千瓦及以上水电机组容量约532万千瓦,年发电量94.7亿千瓦时(含华东统调机组发电量),比上年增长50.3%。作为电力调峰的抽水蓄能电站,目前,已建成安吉天荒坪装机容量180万千瓦,2005年发电量2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规划在建与待建的,有天台桐柏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安吉天荒坪第二抽水蓄能电站240万千瓦。这些抽力蓄能调峰电站的建成投产,将会明显增强全省电网调峰能力。
(二)二次能源
1.电能
2005年末,全省拥有电力总装机容量37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9%,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3%。其中,水电占18.4%,火电占73.3%,核电占8%,风电占0.1%。全年总发电量14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7%。6兆瓦及以上火电统调机组容量为153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4%,年发电831.3亿千瓦时,增长14.8%。全年从外省共调入电量203亿千瓦时,增长5.2%。
全省电力最大负荷缺口约680万千瓦。由于实行严格的错峰限电、停产让电及节约用电等措施,供需矛盾比上年趋缓。累计拉限电16.5万条次,损失及少供电量15.8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下降71.2%和73.1%。随着浙江电力建设加快,大型机组相继投产,电力瓶颈制约矛盾将逐年趋向缓解,但区域性、时段性电力供需短缺矛盾可能还会出现。
2.热电联产
2005年,全省热电联产企业134家(含自备热电厂),总装机容量3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约占统调火电总装机的19%。年发电量2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年集中供热量2.2亿吉焦,比上年增长23%,集中供热能力逐年提升。“十五”期间全省热电联产发展迅速,集中供热能力逐年提升,对拓展城镇联片集中供热,减轻大气污染压力,减缓区域性电力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
3.原油加工生产
2005年全省加工原油2113万吨,比上年增长14.1%。加工转换后得到各类成品油及其他石油制品2134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加工转换产出汽油289万吨,比上年下降1.3%;加工转换产出柴油728万吨,比上年增长5.7%。
(三)可再生能源
1.小水电
“十五”以来,浙江小水电开发利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底,全省小水电装机容量28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3%。年发电量6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5%。小水电作为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弥补偏远山区电力供应,作出了有益贡献。
2.风能
浙江是风能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164万千瓦。至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并网运行的风电场2个,装机总容量为3.45万千瓦,年发电5460万千瓦时。“十一五”期间,风电将加快发展。规划装机容量约30万千瓦。全省在建和规划待建的大、中型风电场7个。其中,在建的慈溪、岱山等风电场装机容量约9万千瓦。
3.太阳能
浙江属日照量四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小时,年太阳辐射能为1280千瓦时/平方米,太阳能供热已成为浙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至2005年底,全省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平方米,累计已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87万平方米,年可替代商品能源34万吨标准煤。“十五”以来,全省太阳能利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4.垃圾焚烧发电
近年来,城镇垃圾减量化、无害化焚烧处理发电(供热),成为一种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至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投产垃圾焚烧供热发电企业(机组)13家,日处理工业及生活垃圾总能力约6885吨,焚烧发电装机容量15.1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1亿千瓦时,还可供给少量的热能资源。在建和筹建垃圾焚烧供热发电企业6家,日处理工业及生活垃圾总能力约6500吨,焚烧发电装机容量约10万千瓦。
5.农村生物质能
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中,生物质能主要是秸杆、薪柴及沼气的利用。其中,秸杆消费从2000年的204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06.4万吨标准煤,平均每年下降 9.6%。薪柴消费从2000年的422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84.7万吨标准煤,年均下降11.2%。全省可利用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量为2420万吨,年可产沼气23.5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68万吨标准煤。到2005年底,浙江已在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起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543处,农村户用沼气池9万户,可替代能源3.1万吨标准煤。全省正在9万多户农民家庭推广“猪—沼气—作物”模式的沼气工程。全省目前生产沼气仅为0.42亿立方米,占可开发量的1.8%。近年来,农村大量普及商品能源,秸杆和薪柴的非清洁利用得到相应抑制,全省农村生活用能清洁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2005年,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50%左右,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能源消费
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1203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2%,增幅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消费煤炭9681万吨(原煤与洗精煤)、电力1642亿千瓦时、石油制品1932万吨。煤、电、油三大常规能源消费与上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7%、15.6%和7.3%(“十五”全省能源消费变化见表1)。
表1 “十五”能源消费
■
(一)三大产业及生活能源消费
2005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一产业占2.8%,消费33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3%。第二产业占75.9%,消费913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工业占74.3%,消费893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2.1%。第三产业占12.7%,消费153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9%。生活用能占8.6%,消费102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5%。全社会电力消费中,第一产业占0.9%,消费13.9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4.3%。第二产业占79.9%,消费1311.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工业用电占78.6%,消费129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3%。第三产业占8.7%,消费14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7%。生活用电占10.5%,消费1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6%,生活用电比上年增长明显。
(二)初始能源消费
2005年,全省初始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其中,煤炭占57.6%,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石油占25.1%,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水电、核电占10.3%,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天然气占0.2%,消费量比上年增长7倍,初始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见表2)。
表2 初始能源消费结构(%)
■
(三)能源加工转换消费
近年来,随着火力发电与热电联产两大行业发展加速,原油加工能力的扩大,能源加工转换消费比重呈较快变化态势,尤其是煤炭加工转换消费比重逐年提升。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能源加工转换投入达7629万吨标准煤,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3.4%,比上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加工转换产出二次能源4953万吨标准煤,能源加工转换中损失2676万吨标准煤。社会能源消费需求趋向优化,电力、热力、石油制品等优质二次能源消费增长迅速,尤其是电力需求增长强劲,比重快速上升。其中,用于发电、供热、炼焦、制气、型煤等的煤炭加工转换投入6275万吨,占煤炭总消费量的64.8%,比上年上升了4.6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火力发电中投入原煤4802万吨,燃料油153万吨,消耗柴油4.5万吨,其他石油制品35万吨,其他能源15.3万吨,供热中投入原煤1282万吨,两项加工转换过程中原煤投入量已占全省煤炭消费总量63%,能源加工转换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四)终端能源消费
2005年,全省终端能源消费935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4%,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亦趋优化。全省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制品、电力比重分别为21.0%、21.9%、45.9%(见表3)。煤炭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石油制品和电力分别比上年上升0.3和1.6个百分点。“九五”以来,煤炭的终端消费比重逐年下降,石油制品和电力消费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煤炭终端消费量为3406万吨,占煤炭总消费量的比重已下降到35.2%。
表3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
(五)区域能源消费
2005年,全省各市能源消费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其能源(电力)消费量分布及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各市的能源消费状况见表4。
表4 各市能源和电力消费总量
■
三、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单位GDP能耗水平
单位GDP能耗和电耗水平是综合反映能源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0.90吨标准煤(当年价),比上年下降1.4%。万元GDP电耗为1222千瓦时,比上年上升2.6%(见表5)。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38吨标准煤。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27吨标准煤,其中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41吨标准煤。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29吨标准煤。
“十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基本持平,后期略有下降。
表5 “十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电耗(2000价)
■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7,比上年降低0.07。其中,煤炭、电力、石油制品的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84、1.23、0.57,比上年分别下降0.14、上升0.23和下降0.47(见表6)。
表6 “十五”期间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
(三)能源经济效益
2005年,全省每千克标准煤产出GDP为11.17元,比上年提升1.4%。每千瓦时耗电产出GDP为8.18元,比上年略有下降。第一产业每千克标准煤产出26.6元。第二产业每千克标准煤产出7.85元,其中工业每千克标准煤产出7.11元。第三产业每千克标准煤产出35.1元。
(四)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2005年,全省年人均能源消费2.46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1%。人均用电3353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5%。其中,人均生活用能210千克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5%;人均生活用电354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3%(见表7、表8)。生活用能比重与上年持平,生活用电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表7 “十五”期间人均用能、用电水平
■
表8 “十五”期间人均生活用能、用电量
■
(五)区域单位GDP能耗水平
2005年,各市万元GDP能耗水平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存在较大差异(各市GDP能耗水平,见表9)。
表9 各市万元GDP能耗(电耗、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
■
四、能源利用状况
(一)能源利用效率
2005年,全省能源利用效率为36%,比“九五”初提高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3个百分点。全省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为49%,比“九五”初提高9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生产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为53.5%,比“九五”初提高约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约高5个百分点。生活用能效率为41%,比“九五”初提高8.9个百分点。能源加工转换和输配效率为73.8%,比“九五”初下降6.3个百分点。
(二)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水平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05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991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3.8%。该行业中水泥生产能源消费总量828万吨标准煤,电力消费75亿千瓦时。全省水泥熟料平均单位产品煤耗为每吨118.2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7.2%。水泥单位产品综合电耗为每吨84.2千瓦时;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为每吨117.1千克标准煤。水泥单位产品能耗、电耗及综合能耗水平仍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约6~7个百分点。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005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2193万吨标准煤(包括中间转换损失),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30.5%。近年由于发电机组投建趋向大型化,大中型火电平均发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315克标准煤,供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333克标准煤。发电机组效率39.1%。厂用电率5.2%,比上年略有下降。全省网损率(统调)7.04%,比上年下降0.15%。供电标准煤耗及发电效率指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
6MW以上热电联产机组平均发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14克标准煤,比上年每千瓦时发电煤耗下降35克。供热煤耗为每吉焦41.2千克标准煤。平均热电比451%,比上年提高30%。热电企业平均厂用电率为12.3%。平均热效率达59%。热电行业热电比与热效率指标均居全国同行前茅。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423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9%。吨钢可比综合能耗为每吨683千克标准煤,比上年每吨上升5千克;电炉钢冶炼电耗为每吨327千瓦时,比上年每吨下降41千瓦时。电解铝交流电耗为每吨4114千瓦时,比上年每吨上升135千瓦时。
石化行业 2005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总消费999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3.9%。近几年来,全省石油加工、化工原料及化学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拉动了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其中,原油加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为每吨90.8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9.2%,原油加工效率95.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年产30万吨以上大型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为每吨1340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中型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为每吨1647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综合电耗为每吨1365千瓦时,比上年每吨下降1千瓦时;小型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为每吨1668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上升2.6%,电耗为每吨1179千瓦时,比上年上升4.8%。烧碱(离子膜)单位产品综合电耗为每吨1008千瓦时,比上年上升2.6%。电石单位产品综合电耗为每吨3424千瓦时,比上年每吨上升41千瓦时。
纺织与造纸行业 2005年,纺织与造纸及纸制品业能源总消费1271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7.7%。其中,纺织业能源消费总量932万吨标准煤,耗电156亿千瓦时;造纸业能源消费总量339万吨标准煤,耗电50亿千瓦时。
设备制造业 2005年,通用、专用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能源总消费235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3.3%。其中,电力消费约80亿千瓦时,占全省工业用电总量的6.1%。近年来随着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机械制造加工自动化水平提高,设备制造业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终端利用效率达到37.7%,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差距仅4~5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费总量731万吨标准煤(当量值),约占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1%。近年来,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拉动消费市场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节油型汽车(船舶)占有量逐年增长,运输吨公里油耗明显下降,行业能源终端利用效率呈逐年提高趋势,小型汽车的吨公里油耗水平已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近。
五、节约能源
2005年,节约能源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重视。省政府加大了节约资源工作力度,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约用电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工业节水的通知》,全省节约能源工作取得新进展。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1.4%,节约能源177万吨标准煤,节约能源价值约12亿元。对全省重点耗能行业22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测算,直接节能129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103万吨二氧化碳和2.5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环境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明显。
(一)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
2005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约用电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各地加大了节能(节电)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力度,重点实施工业窑炉的余热余压回收发电、电机变频调速、区域热电联产、企业供用能系统优化、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及绿色照明等工程。各级政府财政加大对节能(节电)、工业节水投入与扶持。据省、市、县三级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政府财政共安排节能(节电)、工业节水专项资金约1.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企业节能(节电)、工业节水典型示范工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与应用。共实施节能(节电)为主的工业节约项目945个,实现年节电21亿千瓦时,工业节水1.6亿立方米,增强了一大批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综合能力。
(二)依法强化节能监管
2005年,全省依法监测、审计重点用能企业217家,年耗能总量494万吨标准煤,约占全省工业用能总量5.5%。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整改意见1232余条,其中,限期整改意见155条,列入强制性整改企业35家。查处企业中仍在使用的明令淘汰主要用能设备238台(套)。从2003年起,对全省重点用能企业实行五年一轮能源监测、审计法定制度,至2005年底,全省已累计完成重点用能单位监测、审计681家,覆盖全省重点用能企业面56%左右。这681家审计过的重点用能企业年用能总量约460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年总能耗的75%,约占全省工业总用能量的63%。
推行全省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信息化,依法实行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送制度和企业能管员持证上岗制度。至2005年底,1069家企业入注能源管理信息网,能源信息化监管企业覆盖面达到81%。全年组织培训企业能管员8批,600余人次。全省企业能管员培训与持证上岗率已达85%以上。通过依法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大多数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基础管理得到恢复和加强,依法用能意识、节能降耗主动性明显增强,依法用能自我约束机制初步形成。
(三)培育规范节能服务市场
2005年,根据国家规定,在全省推行产品能效标识制和节能产品认证制,根据节能市场发展和广大企业节能技改信息需求,发布了首批《浙江省节能(节电)技术、产品导向目录》,引导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准入。同时,着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中介服务机制,培育壮大一批社会节能中介机构市场服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已有节能中介服务机构60余家,直接生产、销售节能产品的企业400余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加快了全省节能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与机制形成。
(四)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2005年,各级政府和节能主管部门,针对我省能源瓶颈制约尤其是电力短缺的实际,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统一组织开展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发动各种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节能方针、政策、法规,举办各种类型展示会、研讨会及节能常识咨询活动,并印发各类节能宣传画及节能常识小册子约20万册(份)。通过这些全社会的集中宣传和各种常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全民节能意识、依法用能意识及节约型消费新理念,全民节约能源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
2005年,全省节约能源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节能工作的认识、重视程度及工作力度,仍存在较大差距,全省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发展结构性方面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和总体用能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也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不顾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片面追求量的扩张,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型的外延扩张增长基本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全省地区之间能源经济综合效益差距甚远,同行业中企业之间能源利用效率和单位产品能耗水平相距十分明显,节能降耗仍有很大潜力,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