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9年、1960年,为配合三峡筑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理系曾经联合组成三峡地貌队,进行了系统的长江地貌野外调查。
那次调查确定了重庆河段海拔315米、三峡河段海拔540米、宜昌河段海拔146米高度处古长江遗留下的砾石层。不过由于这些砾石层海拔较低,所以仍然无法解释切割深度为1000米上下的三峡成因。
1982年年底起一直到1984年,中科院再组科考队,对长江全程进行连续750天不间断的野外科考。结果在三峡上游丰都与三峡之中的巫山两处海拔1350米高度上,发现了20至30厘米厚(后来的考察发现厚达2至3米)的古长江堆积的磨园砾石,从而确认了海拔1350米这一高度存在贯通的古长江,证实了三峡地貌队上世纪50年代的预言,也证实了美国学者巴尔博关于三峡是长江从剥蚀面上下切而成的推测。
中国长江三峡古河底砾石层的1250米(扣除河床海拔高度约100米)相对高度远远高于其他世界大河,为全球第一。